紀錄片:自然 狂亂之有序 The Riot And The Dance (2020)

導演: N. D. Wilson
編劇: Dr. Gordon Wilson
類型: 紀錄片
官方網站: riotandthedance.com
製片國家: 美國
語言: 英語
上映日期: 2018-03-19(美國)
IMDb: tt10192640

跟隨這部精彩的全新自然紀錄片,一起感受造物主的光輝與喧囂。這部紀錄片講述了一位生物學家的故事。他曾被人詬病,如果繼續喋喋不休地談論那些關於造物主的愚蠢廢話,他永遠不會成功。現在,您可以跟隨戈登·威爾遜博士,踏遍地球,無論是在自家後院捕捉野生動物,還是在斯里蘭卡的叢林中,都能欣賞到上帝的傑作。 (沒錯,他確實被咬過,但不是被眼鏡蛇咬的。)

精彩的畫面和引人入勝的旁白將帶您領略動物王國中非凡的魅力。從豹、葉猴到蝰蛇、大像等等,這是一部不容錯過的電影式探索之旅。

戈登威爾遜博士的《暴亂與舞蹈》帶領我們走進“上帝活生生的藝術博物館”,在那裡,我們感受不到任何平凡。我們被挑戰穿透模糊的視野,揭示一個由我們的上帝和設計者慷慨呈現的、充滿複雜設計的鮮活世界。這部電影不受世俗對超自然現象的否定所束縛,並以眾多如同外科手術般複雜而美麗的生物設計令我們驚嘆不已。我們可以自由地誠實地看待那些顯而易見的事物:哪裡有設計,哪裡就有設計者。這道理並不難懂。從黃石公園到熱帶雨林,從索諾蘭沙漠到斯里蘭卡,戈登博士穿越了彩虹般的世界,讓我們沉浸在令人驚嘆的細節之中,這些細節被他捕捉得極其豐富,足以讓國家地理雜誌都羨慕不已。

從勇猛如武士的大角羊和領地意識強烈的海豹,到綠色的毒蟾蜍和悲傷的大象,這部精心編寫的紀錄片成功地激發了我們對上帝賜予我們無限細節的敬畏。引人入勝且充滿力量的音樂巧妙地與動物的動作交織在一起,或雄偉壯觀,或精於算計,或致命致命。影片中沒有平凡的事物。紅外線感應夜視系統揭示了毒蛇的巢穴,提醒我們外面的喧囂遠比舞蹈多,我們也意識到造物主正因罪的侵蝕而妥協,因墮落而破碎,並渴望著應許的新造物。 影片是對上帝-偉大的設計者的尊崇與讚美,它將讓全家都為之激動,並榮獲多芬全齡段最佳影片獎。

紀錄片:定義設計的不可思議生物 Incredible Creatures That Define Design

為我們帶來三部系列影片《Incredible Creatures That Defy Evolution》的製作人又來了,他們以有趣的新角度來探討我們在上帝的創造中所發現的令人難以置信的設計。

這次他們研究的是生物模仿領域 – 這涉及到工程師應用他們在自然界中發現的創新和創造力,來幫助他們解決在文明世界中面臨的挑戰。

舉例來說,一家風扇製造商希望製造出更強大但更安靜的風扇,他們決定研究貓頭鷹在空氣中快速但安靜地穿梭的方式。他們越是仔細研究貓頭鷹翅膀的設計,就越發現有更多值得學習和模仿的地方!

本紀錄片所探討的其他傑出設計例子包括

黏黏的毛刺

自然界中隨處可見的螺旋形

河蚌使用的膠水

黃箱魚的空氣動力學

以及蝴蝶能散發出如此美麗色彩的奇特方式,儘管有些蝴蝶的翅膀上沒有顏料。

在一個又一個的例子中,即使工程師將大自然作為他們的靈感來源,他們也不得不承認,他們所做的一切都無法與大自然中的天才相提並論。

注意事項

與《無法抵禦進化的創造》系列不同,本片從未將上帝的功勞歸功於祂。反之,本片更像是智慧設計的簡報,讚頌在創造中發現的天才,卻沒有具體提及誰是天才。

唯一值得警惕的是關於蚌膠部分的一個場景。在這裡,我們看到一個簡短的場景:一個人在餐廳裡心臟病發。然後,他大概是使用膠水來接受治療,而不是縫合。這並不太令人震驚,但比影片中其他任何場景都要令人震驚,可能會嚇到一些小孩。

結論

這部影片最能引起科學怪才的興趣。我認為有較年長小孩的家庭 – 大概 12 歲以上 – 可以一起欣賞這部影片,特別是如果他們之前曾一起看過紀錄片的話。但這部影片需要一些知識才能完全欣賞影片所解釋的內容 – 年紀較小的孩子對空氣動力學、風扇的聲音有多大或顏色是什麼根本沒有足夠的了解,無法真正欣賞「大自然」 – 上帝 – 是如何把一切都做得比我們還好!- 做得比我們最好、最聰明的人做得還要好(即使有了模仿的榜樣)。

紀錄片:戰勝進化的神奇創造 Incredible Creatures That Defy Evolution 1-3集

透過對神的普遍啟示來看神偉大奇妙的創造之工。

不可思議的生物 I

《挑戰進化論的不可思議的生物》系列叢書深入探索奇妙的動物世界,揭示那些顛覆傳統進化論根基的複雜構造。

本系列叢書的主角是喬布馬丁博士,他在過去 20 年裡一直在探索進化論與創造論的對立。他的發現吸引了世界各地的學生,因為他所教導的這些非凡的動物構造無法用傳統進化論來解釋。

馬丁博士本身就是一位傳統的進化論者,但當他開始研究那些挑戰他所受教育中所採用的科學假設的動物時,他的醫學和科學訓練經歷了一次演變,或者說是一次革命。這標誌著一位創造論者進化的開端。

——真的存在會生火自衛的生物嗎?

——長頸鹿如何在不導致腦部血壓升高的情況下獲取水源?

——壁虎如何能夠倒立行走,即使在玻璃上也不會跌倒?

本課程包含:

放屁蟲
長頸鹿
啄木鳥
澳洲孵鳥

鴨嘴獸
黑黃花園蜘蛛
壁虎和查克瓦拉蜥蜴
人類的眼睛和耳膜

不可思議的生物 II

《挑戰進化論的不可思議的生物》系列課程深入探索迷人的動物世界,揭示那些顛覆傳統進化論根基的複雜精妙的設計。

本系列課程的主角是喬布馬丁博士,他在過去 20 年裡一直在探索進化論與創造論的對立。他的研究成果吸引了世界各地的學生,他所教導的這些非凡的動物設計無法用傳統的演化論來解釋。

馬丁博士本身是一位傳統的進化論者,但當他開始研究挑戰其所受教育的科學假設的動物時,他的醫學和科學訓練經歷了一次演變,或者說是一次革命。這標誌著一位創造論者進化的開端。

  • 鳥類如何飛越數千英里的海洋而不迷路?
  • 螢火蟲和螢火蟲如何發出不產生熱量的光?
  • 巨鯨如何潛入海底而不因壓力而內爆?
  • 直升機的靈感來源是什麼?
  • 某些生物即使被切成兩半,為何還能再生?有些甚至還能長出新的頭!

本課程將解答以下問題並進行探討:

鯨魚
太平洋金鴴
蜻蜓
河馬
螢火蟲和螢火蟲

蚯蚓
大象
教育詐欺部分
麻雀

不可思議的生物 III

《挑戰進化論的不可思議的生物》系列深入迷人的動物世界,揭示了那些複雜精妙的設計,這些設計動搖了傳統的進化論基礎。

本系列的主角是喬布·馬丁博士,他在過去20年裡一直在探索進化論與創造論的對立。他的研究成果吸引了世界各地的學生,因為他所教導的這些非凡的動物設計無法用傳統的演化論來解釋。

馬丁博士本身就是一位傳統的進化論者,但當他開始研究那些挑戰他所受教育的科學假設的動物時,他的醫學和科學訓練經歷了一次進化,或者說是一場革命。這開啟了創造論者進化的歷程。

  • 哪種鳥能一腳踢死一隻獅子?
  • 為什麼有些狗能在暴風雨來臨之前就知道它即將來臨,或者能預感到主人即將癲癇發作?
  • 哪種生物因其驚人的自癒能力而讓科學家們感到困惑,即使它受到了可怕的傷害?
  • 帝企鵝是如何兩個半月不吃不喝的?

本課程將解答以下問題並進行探討:

紫貽貝

鴕鳥
蜂鳥
退化器官
犬類
海牛
大象
蝴蝶
設計和設計師部分
烏賊
企鵝
紫貽貝和香草

中國教會醫院

自古以來,人類就面臨疾病和痛苦的挑戰。然而,在歷史的長河中,基督徒的愛和關懷為病人和世界各地的醫院的興起和發展發揮了重要作用。本文將重點探討基督徒如何透過他們的信仰和奉獻精神,為中國的醫療服務帶來了正面的影響。從主耶穌基督的公元誕生開始, 兩千年來世界各地的醫院系統包括早期全歐洲的醫院,整個拉丁美洲的醫院絕大多數由天主教會建立的。北美洲絕大部分的醫院,非洲和太平洋島嶼上幾乎所有的醫院,亞洲包括印度和中國在內的大部分醫院都是由基督徒出於救死扶傷的愛心建立的。例如全印度至今還有四千多間非營利的教會醫院,而美國目前才只有七百多間教會醫院。

1800-1950:中國的醫院都是誰建立的?

在網路上瀏覽中看到耶魯大學的1800-1950年中國的西醫醫院與醫學機構的統計表(Inventory of Hospitals and Medical Institutions in China compiled for Western Medicine in China, 1800-1950 project.

它對中國1800-1950年有西醫的醫院和醫學機構進行了統計。各條目所列內容包括所在省、所在市、所在市舊名,醫院或醫學機構名稱、建立與資助機構、建立年份、資料檔案所在地,以及備註。這引起了我極大的興趣。在海外當基督徒許多年了,大概知道中國現代的醫院開始於基督教傳教士,但在多大程度上是基督教傳教士的貢獻,還從來沒有看到過統計資料。出於好奇,我開始仔細分析這份資料。這是耶魯大學仍在進行中的一項調查工作,因此網頁中列了一個叫David Luesink的電子郵件地址,要大家對清單有更正或補充就向他報告。我下面的分析就是根據這份清單截至2014年9月的資料。統計表中共列出了1800-1950年中國的527所現代(即有西醫)的醫院和醫學機構。我把它們分成以下五大類進行統計:1)教會設立與資助的;2)設立與資助單位尚不不清楚的;3)公立或軍隊醫院;4)紅十字會醫院;5)私立醫院或其他(不屬於前述的任何一種)機構醫院。分省統計的結果請見本文後面附錄。這裡是全國總計的情況。括號中的數字是同一類中的醫院或醫學機構最早建立的年份。

全國總計(Total):527家
基督教會設立與資助醫院與醫學機構:351(1835)
設立與資助單位未確定醫院與醫學機構:144(1890)
公立或軍事醫院:18 (1908 或 1911)
紅十字會醫院: 5 (1907)
私立醫院或其他機構醫院: 9(1900)

從統計中可以看出,在527家有西方醫學的現代醫院和醫療機構中,有144家現在還不能確定當時的成立和資助機構。在剩下的383家中,由基督教教會和傳教士建立的是351家,佔91.6%;公立或軍隊醫院為18家,佔4.7%;紅十字會建立的5家,佔1.3%;私立或其他機構醫院9家,佔2.4%。
如以下的討論所述,紅十字會和私立醫院中部分也有基督教傳教士和傳教機構的參與,公立醫院中也有些是接管的傳教士醫院。因此,在1800年至1950年中國有西方醫學的現代化醫院中,由傳教士和傳教機構建立的佔了絕對的大多數。由於這個特點,1800-1950年期間,中國沿海地區和通商口岸城市等傳教士較早到達的地區,醫院也開始建立較早,數量上也遠多過內地地區。
統計表中列出的傳教士最早建立的醫院是基督教美國公理會傳教士伯駕(PeterParker,1804-1888)於1835年11月在廣州新豆欄開辦的“眼科醫局”(又稱新豆欄醫局),後稱博濟醫院(Canton Pok Tsai Hospital),現在叫中山大學孫逸醫院。這也普遍被認為是中國的第一家現代醫院。伯駕的醫院在當年11月4日開始應診,雖然標明免費治療,開診當天也門可羅雀,但整天無人膽敢問津就診。第二日,一位飽受眼疾折磨多年,但無錢求醫的婦女,懷著戰兢的心態姑且一試,從此揭開了西醫在中國治病的序幕。因伯駕醫術高明,和藹可親,不分貴賤,很快贏得了廣州百姓的信任,在開診的頭17天,前來求診的人數就達到240位,其中還包括好幾位衙門官員。 1839年秋,林則徐在廣州期間因疝氣病間接託人請伯駕開診療藥方。
百度百科伯駕條目的介紹說伯駕是「美國利用宗教侵略中國的代表人物」、「第一位來到中國的基督教傳教醫生」。實際上,1807年英國倫敦會來華的傳教士羅伯特•馬裡遜 (Robert Morison) 1820年在澳門也開設過診所,儘管是中式診所,但僱用中西醫師,提供免費醫療服務。 1827年,東印度公司的醫生郭雷樞(Thomas .R. Colledge)參與其中,開設眼科醫館,醫務日增,求診者每天有40人之多。從1827年到1832年的5年中,共治癒患者4,000多人[3]。但可能是因其規模相對還較小,又沒有延續下來,因此,一般還是以伯駕的博濟醫院為中國的第一家現代醫院。伯駕不僅最早開設醫院,同時也注重培養中國醫學人才,在他的中國助手中,後來也有可以獨當一面的。如下所述,也是博濟醫院成立了中國的第一所西方醫學教育機構—博濟醫學堂。 1886年孫中山就是在此學醫。但這些都是後來在嘉約翰傳教士手上的事。
統計資料中中國的第一個公立醫院是上海國立同濟大學醫學院,統計表說成立於1908年。但國民政府實際上是1927年才接管同濟大學和它的醫院的。在這之前,是德國醫生埃里希•寶隆(Erich Paulun)創立的同濟醫院和學堂。寶隆是基督徒,但不是傳教士,1891年作為軍醫隨德國軍隊赴上海,對上海當時的醫療條件之差感到非常震驚,因此退伍後在上海行醫,後感到軍醫知識片面不足,又回德國再深造兩年後於1893年重返上海,並在德國領事館附近設立了一個診所。 1899年寶隆在德國領事館的支持下對中國官員施加壓力,在白克路(今鳳陽路)獲得了一塊地基建立醫院,取名同濟醫院,既為“同舟共濟”之意,又與Deutsch(德國的)的發音相似。醫院成立後,寶隆又開始籌備建立一個培養中國醫生的醫學院。他1906年成立了一個建立醫學院的基金會,從德國募得25萬馬克的資金和7萬馬克的書籍捐贈,於1907年開辦上海德文醫學堂,1908年改名為同濟德文醫學堂,這就是後來的同濟大學。
統計資料中第二個最早的公立醫院是廣州國立中山大學醫學院。但中山大學中山醫學院的前身是上述的博濟醫學堂,成立於1866年,是由博濟醫院創辦,因此是一所教會醫學專業學校。首任校長嘉約翰醫生也是美北長老教會傳教士。博濟醫學堂是中國的第一所西醫教育機構。 1879年它開始招收女生,因此也是中國最早開始培養女醫生的。博濟醫學堂後來改名為博濟醫院南華醫學校[5]。值得一提的是嘉約翰1898年在廣州建立的惠愛醫院,是中國的第一所精神病院。他1901年在廣州去世。
統計表中第三個最早的公立醫院是浙江醫學專門學校。它成立於1911年6月,1913年7月改名為浙江公立醫藥專門學校,1931年8月改名為浙江省立醫藥專科學校。這可能是真正最早成立的公立醫院,而不是接手的。公立醫院和醫療機構創立比較晚,比較少,而且還有些只是軍醫院校,如廣西軍醫學校和軍醫學校廣州分校等。
中國最早的紅十字會醫院是1907年成立於上海的上海紅十字會醫院。中國紅十字會起源於1904年成立的上海萬國紅十字會。當時中國東北發生日俄戰爭,為了有一個中立機構救援災民,由中國通商銀行總董沈敦和、傳教士李提摩太和洋務運動的代表人物實業家盛宣懷邀集上海租界各國領事與富商效仿瑞士紅十字會章程而成立。
統計表中的私立醫院和其他不屬於上述各類的醫院,建立時間最早的是開灤礦業公司(Kailan Mining Company)建立於1900年的開灤礦務總局醫務處(Tangshan Kailan Mining Administration General Base Hospital)。它有外資、外國人和清朝政府的參與。統計表中的第一家中國私立醫院應是私立廣東光華醫學院。表中說是創立於1906年9月。但光華醫學院校史的研究認為是1908年3月1日正式招生上課。
統計表中福建省有一個London Mission Hospital (Tingchow Hospital)醫院,這就是熟悉中國共產黨黨史的人所知道的中央紅色醫院的前身了。它是由英國倫敦基督教會(倫敦會)教徒亞盛頓捐款25萬英鎊給倫敦會興辦的。 1908年醫院落成,取名為「亞盛頓醫館」(後改為福音醫院)。由英國醫學博士傳教士賴察理首任院長,設有內、外、婦產科、化驗室、急診室、手術室等,藥品和器械均由英國進口,病床30張,是一所設備較為齊全的綜合性醫院。 1925年「五卅」慘案發生後中國反對英、日帝國主義,傳教士擔心安全撤回英國,傅連暲代理英國教會管理醫院,成為院長。
傅連暲出生貧苦家庭,從小隨父母加入了基督教會並在教會人員資助下入讀教會學校。 1915年冬從亞盛頓醫館畢業,被聘為汀州八縣旅行醫生、汀州紅十字會主任醫師、福音醫院醫生和亞盛頓醫館教員兼汀州省立七中與汀州女子師範學校校醫。本著人道主義和基督教的教義,他對病人是來者不拒,1927年南昌起義時曾接受陳贗等300名受傷官兵。 1933年傅連暲參加紅軍,汀州福音醫院遷至瑞金改名為中央紅色醫院。
有趣的是,網路上有一篇2009年《長汀郡人大常委會否決汀州醫院搬遷議案》的新聞報道,說:「汀州醫院原身為紅軍福音醫院,位於城市中心,有60多年歷史」[9]。福音是指耶穌基督降生,這報告的作者也不想想共產黨怎麼可能把「紅軍」和「福音」這兩個詞放在一起命名醫院,而且就是從紅軍1935年開始長徵離開福建和江西算起,到2009年也有74年了。把1935年以前的歷史全不算,該醫院到2009年也不只60多年歷史。希望將來我們民族的文化人士,不管抱什麼樣的政治觀點,討論歷史時,對基本的歷史事實還是會有尊重和嚴謹的態度,不會隨意更改。
參考文獻和分省統計表從略。詳細資料請見耶魯大學的統計表。

作者:方金琪(信望愛小屋),2014年10月14日

著名教會醫院名單:

1.1835年廣州眼科醫局後改為廣州博濟醫院

(現為中山大學附設第二醫院,為中國第一間西醫醫院)

2、1844年上海仁濟醫院

(現為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仁濟醫院)

3、1866年上海同仁醫院

(現為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同仁醫院)

4.1877年蘇州公濟醫院

(現為上海市第一人民醫院)

5.1883年蘇州博習醫院

(中國最早使用X光機醫院,現蘇州大學附設第一醫院)

6、1883年濟南共和醫學校

(現為齊魯大學醫學院又稱齊魯大學醫科)

7.1885年北京道濟醫院(現為北市第六醫院)

8.1890年,濟南華美醫院與醫校

(現山東大學附設醫院)

9.1898年,廣州花地精神病院(中國第一所西式療法精神科 醫院,現為廣州市腦科醫院)

10、1903年上海震旦大學醫學院

(現為上海第二醫學院)

11、1905年成都華西協和大學醫學院

(四川大學華西醫學中心)

12、1906年,協和醫學堂

(北協和醫院,協和醫學院前身,由5間教會合作開辦,19 15年洛克斐勒基金會收購,解放軍301醫院前身)

13、1907年由傳教士組織的中國紅十字會救助中心

(上海華山醫 院)

14、1907年上海聖瑪利亞醫院

(現為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瑞金醫院)

15.1900年普仁醫院

(現為北京普仁醫院、無錫市普仁醫院)

16、1913年瀘州福音醫院

(現川南醫院,瀘州醫學院附設醫院)

17.1914年湘雅醫學校

(中南大學湘雅醫學院)

18、1919年山西川至醫學校

(現為山西醫科大學)

19、1926年宏恩醫院

(現為復旦大學附設華東醫院)

20、1928年漢口協和醫學堂

(現為武漢協和醫院,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附屬漢口協和醫院)

從1800到1950年間,佔中國醫院絕大多數的中國教會醫院在介紹西醫西藥,培養西醫和護理人才以及醫院管理等方面都曾做過許許多多工作,並為千千萬萬病患者解除過痛苦或是挽救過生命。西醫和福音得以經由基督教傳教士之手傳至中國。

澳門的眼科診所和廣州的伯駕醫院是傳教士最早在中國建立的醫院。 1838年2月,以推動醫學傳教為宗旨的專門機構中華醫學傳道會在廣州成立,它導致一大批醫學傳教士湧人中國,這些傳教士在他們可以立足的地方都首先建立起醫院或診所。

1842後,這類診所和醫院推廣到香港和上海、福州、廈門、寧波等地。 1860年後,這類診所和醫院被推廣到整個沿海、沿江和廣大的中國內地。根據統計,到1850年,中國至少有10處這樣的場所,1889年有61所。

1900年後的頭20年,教會醫學事業的發展卻日如中天,迅猛異常,其重要特徵是教會大學蓬勃興起,教會醫學校在各地出現。如廣東女子醫學校、北京協和醫學堂、漢口協和醫學校、濟南共和醫學校、上海震旦大學醫學院;福州協和醫校、沈陽教會醫學院、上海聖約翰大學醫學院、成都華西協和大學醫學院系、湘雅醫學校。除上述重要醫學校外,尚有山西川至醫學校、北京中法大學醫學院、女基督教徒醫學院(上海)等數所。

據1905年(光緒三十一年)的統計,教會醫院業已遍及全國20多個省區達166所,診所241個,教會醫生301(男207女94)。到1915年,醫生數達383人(男277女106)。

1921年的統計表明,主要省區均有教會醫院,具體是:河北:醫院24所,獨立藥房(即不在醫院內)7個;安徽:醫院8所;浙江:19所,藥房9個;福建:醫院41所;河南:醫院16所,獨立醫院19所,藥房9個;福建:醫院41所;河南:醫院16所,獨立醫院11個湖所,獨立藥局8個;甘肅:醫院2所,獨立藥局12個;江西:醫院12所,獨立藥局19個;江蘇:醫院34所,藥局6個;廣東:醫院39所;廣西:醫院4所;山西:醫院11所,藥局6個;廣東:醫院39所;廣西:醫院4所;山西:醫院11所,藥局12個:貴州:25個醫院25個省。

1936年《中華年鑑》統計,全國20個省有教會醫院426所。無論上海,或是全國各地,最好的三甲醫院其前身大都是教會醫院。

從醫學史來看,近代西方醫療空間的產生,從根本上說,是脫胎於教會與醫學上的特殊聯繫,教會醫院在晚清中國,起初接近的多是無望的病人,無助的窮人,多是社會弱勢群體,因此,從一開始就帶有濃厚的人道主義色彩。修道院附設醫院等慈善機構,牧師、教士、修女扮演醫護角色的教義基礎。修道院作為最早的醫院,照顧與處理了無數的病人,贏得了民心。

在19世紀30年代,齊魯醫院創辦。該院及醫校的建立在進行文化教育的同時,也為近代的濟南及山東帶來了西方先進的醫學知識,對自然科學知識的傳播起到一定促進作用。

早年齊魯醫院的經費源於美國羅氏駐華基金會和英美十餘個教會團體的捐助,以及哈佛燕京基金年息的貼補和醫院的收入,加以國際間的信息渠道暢通,名醫薈萃,所以發展迅速,與北京協和醫院、上海同濟醫院、成都華西醫院一盛名並稱為醫院,中國四大教會頗負。

1858年底,美國傳教醫生嘉約翰再度踏進廣州城,開始他在中國長達40餘年的行醫生涯。嘉約翰抵廣州後,即在南郊增沙街租下一間店鋪,加以改造和裝修,粉刷一新,使之適和於醫療。 1859年1月中旬醫院開業,正式命名為博濟醫院。在這所中國早期著名的教會醫院裡,嘉約翰自任院長長達44年。

博習醫院(Soochow Hospital)是美國南方監理會在中國蘇州創辦的一所西醫醫院。

1882年5月20日,美國監理會派遣2位剛從美國醫學院畢業的醫療傳教士-柏樂文(William Hector Park,和藍華德(Walter Russell Lambuth)從紐約出發,取道英國,於12月2日在上海登陸,12月17日到達蘇州。

藍華德與柏樂文到蘇州後,即在蘇州城東部的天賜莊買了7畝墓地,在原有診所的基礎上創辦了博習醫院。 1883年4月8日,醫院動土起建,11月8日,博習醫院正式開幕。建成中式平屋8幢,分別作為門診室,內、外科病房,手術室、戒菸室、宿舍、洗衣房及廚房。當時設病床30張。據監理會刊物稱這是中國大陸(不包括通商口岸)最早的一所正式西醫醫院。在開辦的第一年的門診量即達到7,600人次,他自己也獲得「柏好人」的美譽。

柏樂文在蘇州博習醫院,將許多西方最新發明的技術,例如消毒法、麻醉術、x光機等介紹到中國,蘇州博習醫院是中國最早使用x光機的醫院。 1888年,柏樂文又創辦了一個醫學班培養學生,當1901年3月,監理會在蘇州天賜莊創建東吳大學後,該醫學班在1904年歸併東吳大學,籌建醫學院。

1920年,柏樂文利用來自監理會、洛克斐勒基金及地方捐贈的20萬銀元,拆除博習醫院原有中式平房,興建1幢3層半住院大樓和1幢2層門診大樓,擁有100張床位。建築工程於1922年春落成,是當時中國相當先進的一所西醫醫院,被美國外科專家評價為「如此醫院全中國僅三、四處而已。」。

1927年春,柏樂文退休返回美國,同年12月14日逝世。他的骨灰被運回蘇州,安葬於葑門外安樂園。

早在1820年,英國傳教士馬札遜(RobertMorrison,1782~1834年)與東印度公司醫生李文斯頓(JohnLivingstone)在澳門開設一家眼科診所,是為基督新教在華行醫施藥的開始。幾個月內,診所便為300名病人施診。 1827年,馬、李與新來華的郭雷樞(T.R.Colledge)醫生,在澳門開設眼科醫院,主要為窮人施診,主治眼病,兼治他病,來診者每天平均有40人之多,澳門附近亦有人前往就診。根據統計,從1827年到1832年10月,5年之中,共治癒4,000餘人。

1835年11月,來自美部會的專業醫師伯駕(PeterParker,1804–一1889年),開辦了東方第一所教會醫院-廣州眼科醫局,即廣州博濟醫院的前身。醫院租用當地商人的樓房,有一定規模,可接納200個病人候診,收留40個病人住院。伯駕是近代中國基督教從事醫藥傳教之首位牧師,他的外科手術特別引起人們的關注,妙手回春的消息常常不脛而走,在士紳階層中產生廣泛影響。

廣州醫局在短時間裡飛速發展,病者日增,每日平均赴診者約200至300不等,有時多達600人。伯駕1844年的報告表明,教會醫院成立6年中,共為1.2萬多名病患解除痛苦。

華美醫院與醫校

1890年美國基督教北長老會傳教醫師聶會東夫婦從登州來到濟南,負責該教會在濟南的醫療事務,並與洪氏提凡夫婦及安德遜女士合建華美醫院(今青龍橋北後坡街117號)。這是濟南首家西醫診所和分科最全的醫院。

本院實施男女分診,一般免費診療,並開始實施醫護分工。 1891年設養病室,收治住院病人。同時,又建立華美醫院醫校,收徒授課,傳播醫學知識。

進入20世紀後,華美醫院、醫校各自經歷了不同的發展歷程。華美醫院在1929年後另設女醫院,以婦、產、小兒科為主,接受產婦住院分娩,有產床15張,是當時設備較全的醫院。 1934年後,併入齊魯醫院。華美醫校則在20世紀初併入濟南共和醫道學堂。

1903年華美醫校與山東省內青州(今益都)、鄒平、沂州(今臨沂)的三個基督教會醫校聯合,輪流在各地上課。同時英國浸禮會和美國長老教會的人開始籌建新校。時值濟南在1904年開口後,開始以主動開放的姿態吸收異域文明,逐漸成為山東及華北地區較有活力的中心城市之一。在此條件下,英、美兩國教會遂將校址確定在了濟南。

1907年,英國基督徒艾宗敦捐巨資給英國浸禮會,同時美國北長老會也募到了一批款項。第二年秋,兩教會在南關基督教禮拜堂以西動工興建學堂,與聶會東創辦的醫校合併,稱為「共和醫道學堂」。同一年,作為學堂的實習基地,聶會東在今南新街開設濟南共和醫院,分內、外兩科,設藥房、化驗室,美籍醫生徐偉廉任化驗室主任。

1910年3月,濟南共和醫道學堂開始招生學員10名。在醫學大講堂和診病所竣工後,1910年4月17日,濟南共和醫道學堂舉行慶典,並於次年更名為“山東基督教共和大學醫科”,科長(即校長)為聶會東,英國人巴慕德任共和醫院院長。

1914年,在英國浸禮會的全力資助下,濟南共和醫院開始在東雙龍街擴建養病樓和宿舍,並附設省內最早的X光室。 1915年9月,養病樓完工啟用,山東督軍靳雲鵬親臨開幕典禮。

濟南共和醫院是當時中國國內最新型、最寬大、設備最佳的醫院。該院和山東基督教共和大學醫科的建成,為齊魯大學醫學院和附屬醫院的建立奠定了基礎。 1916年,北京協和醫院的部分師生併入共和大學醫科。

1917年,美、英、加拿大三國的基督教會為便於傳教,在濟南集資興辦了齊魯大學。此後,外國教會醫士團體中國博醫會將南京金陵大學醫科、漢口大同醫學堂的部分師生併入該校,與山東基督教共和大學醫科共同組成齊魯大學醫科,聶會東任科長。原共和醫院改稱為齊魯大學醫科附屬醫院,簡稱齊魯醫院,巴慕德擔任院長。

由於齊魯醫院的經費源於齊魯大學,有美國羅氏駐華基金會和英美十餘個教會團體的捐助,以及哈佛——燕京基金年息的貼補和醫院的收入,加以國際間的信息渠道暢通,名醫薈萃,所以發展迅速,與北京協和醫院、上海同濟醫院、成盛名都華西醫院並成為中國四大學。 1928、1937年日軍兩度侵占濟南期間,因是外國教會勢力創辦,該院成為戰火中的孤島,免遭兵燹之災。 1934年後,華美醫院併入齊魯醫院,成為其門診的下屬分部。 1941年,太平洋戰爭爆發,日本對英、美宣戰,齊魯大學被迫南下成都,與華西大學暫時合併,齊魯醫院則被日軍仁字部隊強佔為傷兵醫院。當時未隨校南遷的英美人士,全被遣送到濰縣集中營,以尤家駿為首的部分華籍醫護人員,則另行組成「濟南市立醫院」。抗日戰爭勝利後,齊魯醫院重新恢復為齊魯大學醫學院附屬醫院。

解放後,山東的大學幾經調整,齊魯醫院現已成為山東大學的附屬醫院,稱為「山東大學齊魯醫院」。

1898年,嘉約翰在廣州花地建起精神病院,這是中國第一所用西式療法的精神病院。

1911年春,加拿大傳教士福古森(W.D.Ferguson)醫生夫婦利用藥房治病救人,傳福音。 1913年,瀘州地區的第一所西醫醫院:瀘州福音醫院至此正式誕生。

1844年,英國倫敦會的洛克哈特,關閉了舟山診所後,轉移到上海,在南門人口稠密的居民區開設診所。 1846年在中國醫學傳教會香港分會資助下,診所遷到上海北門剛落成的樓房裡,定名仁濟醫院。仁濟醫院開創了外科消毒法在中國的最早應用。仁濟醫院是上海第一個教會醫院。

1866年湯姆森牧師(Thomson EH.)和美國聖公會共同出資,在上海虹口文監師路與百老匯交匯處租賃中國民房作診所,起名上海同仁醫院。

1908年,上海成立聖瑪麗醫院,創辦者為巴黎天主教慈善姊妹會和主教帕里斯(Paris P.)。初期僅有四個中等大小的房屋和少量病床,1935年醫院建築擴大,擁有70張病床,屬於上海震且大學醫學院的臨床醫院,並在姐妹會的協助下,增設了一個護士學校。

法國天主教傳教士看到上海僅有兩家外國醫院,且遠遠不能應付日趨增多的病人,遂於1864年在上海租界外灘街辦法國醫院。 1877年遷至蘇州河北岸,改稱為公濟醫院。 1880年,美國聖公會建上海虹口醫院(後稱聖路加醫院),文恆裡醫師在此任職。不久,醫院接受了郭實臘醫院董事會提出與聖路加醫院合併的建議,創立郭實臘醫院。

在1885年6月左右,在上海從事醫療工作的還有兩名女醫務人員。最初,美國聖公會傳教士萊芙斯納德(Reifsnyder E.)醫師,於1883年抵達上海,第二年春天,在舊城開一小診所,兩個月後關閉。旋即她又與第一位來華的美國護士麥基奇尼(Mckechnie E.)合作重開診所,對需要入院者轉聖路加醫院。後來她倆募集得一筆總數達12,000元的捐款,用於在上海城西門外徐家匯建起一個有20張病床的醫院-威廉森醫院(WilliamsonM.曾為該醫院捐款,為紀念她,稱威廉森醫院,中國名為:西門婦孺醫院),1885年開診。

1861年洛克哈特終於來到北京,與倫敦會總部聯繫,表示願意幫助教會傳教團在北京開設一所醫院,為中國人施醫給藥和傳教。經過積極的策劃與籌備,北京施醫院終於開門施醫,由洛克哈特兼管,成為近代北京第一個西醫醫院。

1864年,由於健康的原因,洛克哈特不得不再度回國,北京的工作交卸給倫敦會另一個傳教士德貞醫生。

1865年,英國使館收回屬於使館的施醫院用房,德貞的醫院遷至東城米市大街一座佛教寺院。新址地理位置優越,交通便利,庭院大門直通大街,原有房屋經過修繕和粉刷,面目一新。新院有病床30張,醫院正門旁樹立了兩桿70英尺高的旗桿,因此得俗名「雙旗桿醫院」。

美國衛理公會1875年派遣醫生來北京。畢業於美國費城女子醫學院的庫姆斯(Combs L.)到北京後自辦診所,後來,與戴維斯(Davis G.作庫姆斯的助手)辦了一所35張床位的婦嬰醫院。

1879年,美國長老會在北京開診所,1886年辦安定醫院。 1889年,英國聖公會到北京也開一間診所。

1902年東交民巷西口的法國醫院建立,床位34張,有一個門診部,放射科,電療室和藥房。

1902年,美國長老教會於安定門內二條胡同重開道濟醫院,

1903年,美以美會(美國的一個宗教派別)於哈德門和東交民巷拐角處,開霍普金斯紀念醫院,由美國的馬薩諸塞州霍普金斯捐款修建。後來,此院增建結核病療養院。

1906年,聖公會也於北京開立聖路加醫院及診所。

1866年倫敦會醫生到達漢口設診所,

1868年倫敦會建天津診所,

1869年愛爾蘭長老會醫師在東北營口從事醫療活動,

1870年聖芳濟會在宜昌設有診所,1871年美國長老會醫生進入山東登州,同年,英國浸禮會、蘇格蘭聯合長老會的醫生開始在煙台活動。煙台氍璜頂醫院的前身是美國長老會於1890年創建的教會醫院,現已發展成為煙台市規模最大的綜合性三級甲等醫院。

1874年美國美以美會在九江創辦醫院,同年,美國聖公會醫生進入武昌。

1883年重慶有了美國聖公會的診所,而同年美國公理會醫生在山西太谷縣開創醫療工作。

1885年美國長老會建山東濟南診所。同年,美國基督教紐約長老教會在海南海口建福音醫院。

1890年以前,北京通州、張家口、太原、南京、檇坊、成都、福州、北海、常德、長沙、汕頭、溫州、揚州、蘇州、石家莊、保定、青島、南昌、無錫、蕪湖、開封、吉林、瀋陽、西安、蘭州、雲南、貴陽均有教會醫生涉足其間;總之,教會醫學醫藥事業遍佈中國南北大地。
十字架與中國的醫院

根 根據中央電視台進行的歷史回顧,舊時的生育之愚昧令人髮指。中國孕婦是由產婆接生,一把剪刀一盆水就這樣去接生,中國的女人不但裹一輩子腳遭罪,生孩子更是 遭罪,死亡率很高,有的難產而死,有的生下來不知道護理就夭折了,孩子生下來,接生婆隨手從撒入海裡將孩子的臍帶在中間。因為那骯髒的席篾和那把塵土中的破傷風病菌,有20%的孩子在出生第四天到第六天死去,這就是千百年之久中國人生育史上的「四六風」。母親生育 時流出的血色的液體被視為不潔之物,身下坐個土坯吸淨。正是這塊土坯和接生婆長而黑的指甲,導致許多母親死於「產褥熱」。推廣的新式接生法,其實相當簡 單,一把用沸水煮過的剪刀和接生婆剪短指甲並用肥皂反复洗乾淨的雙手;把母親身下的土坯換成消過毒的布片或草紙。僅僅是這一點點改變,僅僅在50年代的中 國,上億人的生命被挽救了。而過去出生及出生後感染細菌的死亡率就達70%。令今天的人們毛骨悚然的舊式接生法,以前幾乎所有的中國人都已經習以為常,沒 有人感到那樣做有什麼不對。那麼究竟是誰將新接生法帶進中國的呢?

(根據《中華醫史雜誌》1998年第7期上《北京道濟醫院考略》作者:陳鳳林,劉士英,梁峻(均為非基督徒)的資料:

150多年前的1863年,美國基督教長老會女傳教士Douw.D.M來到北京,當這位女傳教士看到這種場景之後,回到家裡是大哭!她發現這個問題極其嚴 重,她耳聞目睹了老式接產婆的種種愚昧無知和不講衛生,認為舊法接生給產婦和嬰兒帶來的幾乎是一場災難。尤其是迷信活動使婦女兒童受害最嚴重。她曾見一個產 婦因為難產,接生婆在孩子露出來的腳上穿上一隻鞋,認為這樣孩子就可以自己走出來了,結果母子二人都失去了生命。

有感於此,Douw.D.M返回美國,向長老會募集財物,準備了整整8年的時間,募捐籌備資金於1885年再到北京建立了中國第一所女子醫院這就是以後的 道濟醫院。醫院成立後,她積極推廣新法接生、預防接種,同時培養中國醫務護理人員。也是在1885年,美國基督徒婦女傳道服務團,在上海西門外創辦婦孺醫 院。 1901年,美國基督教聖公會在上海創辦廣仁醫院,專門收治女病人。

我們大多數人都不知道是誰為我們帶來新的接生法,婦女生孩子的痛苦大大減少,成活率大大提高,這都受益於這位女傳教士的新接生方法,不僅如此他還引進其他西醫,隨後又在全國發展了500多家,當時每一天在醫院裡就有好幾百人信主,

因為教會就是醫院,你想得醫治嗎?先信耶穌!我就醫治你,很多沒錢的人都說我願意信耶穌,於是他們就白白得了醫治。不但是身體上得了醫治更重要的是他們的靈魂得到了醫治!所以現在你知道為什麼中國這些醫院是十字架的標誌了嗎?因為他的源頭就是基督教會!而今天那麼多人在十字架低下進進出出,佛教徒也好,穆斯林也好,無信仰人士也好,他們都在不知情的情況下蒙了基督的恩惠。

許多寶貴真實的資料被故意人為的掩蓋而十字架卻保留了下來,今天你去看醫生,或許你會信不過這個醫生,因為醫生有好有壞,但是你一看到十字架,你就知道這個地方是救死扶傷的、這個地方是醫療救治的,為什麼一個殺人的工具反成了一個救治、救贖的標誌?

正是因為當時的這些教會醫院的建造上都有十字架的記號,因此現在中國西醫院都以「十字架」為記號!而且在文g e十年浩劫的時候,也沒有人敢將醫院十字架的記號去除!好好看看這個十字架,因為這是上帝留給中國人的禮物。

感謝主的憐憫!如果沒有當年的傳教士將新式接生法帶到中國,很有可能今天大量的姊妹同胞依然在衛生條件很惡劣的情況下生產。讓自己及孩子的生命面對威脅!如果沒有當年傳教士將接種防疫的疫苗帶進中國,又會有多少的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患病甚至夭折? !

今天你去看醫生,或許你會信不過這個醫生,因為醫生有好有壞,但是你一看到十字架,你就知道這個地方是救死扶傷的、這個地方是醫療救治的,為什麼一個殺人 的工具反成了一個救治、救贖的標誌?

From: https://chinachristianedu.wordpress.com/2019/10/20/1800-1950%ef%bc%9a%e4%b8%ad%e5%9b%bd%e7%9a%84%e5%8c%bb%e9%99%a2%e9%83%bd%e6%98%af%e4%ba%9b%e8%b0%81%e5%bb%ba%e7%ab%8b%e7%9a%84%ef%bc%9f/

中國教會學校

本表列出中国大陆境内由天主教會新教基督教宗派興辦的教会学校,以及其他具有基督宗教背景的学校。

大学

1950年代中國大陸經歷了高等學校院系調整後,終結了私立大學的存在,尤其是在中國存在近一個世紀的教會大學的歷史,同時也瓦解了教授治校的傳統,使得政府得以對高等教育領域形成全面控制以及領導權威。

1950年前,中國的天主教會大學包括震旦大學輔仁大學津沽大學,基督新教大學包括之江大學華中大學華西協合大學聖約翰大學嶺南大學 (广州)金陵大學金陵女子大學東吳大學 (蘇州)齊魯大學滬江大學華南女子大学福建協和大學燕京大學以及协和医学院私立夏葛医学院湘雅医学院,另有中華三育研究社

中文校名外文校名創辦者成立年份位置現址
沪江大学University of Shanghai美南浸信会美北浸礼会1906年上海杨树浦军工路上海理工大學
圣约翰大学Saint John’s University美国圣公会[1]1879年上海极司非而路华东政法大学[2]
天主教震旦大學Aurora University天主教法国耶稣会1908年上海法租界吕班路上海交通大学卢湾校区[3]
震旦女子文理学院Aurora College for Women美国圣心修女会1937年上海法租界蒲石路181号上海社会科学院
金陵大学University of Nanking美国卫理公会长老会基督会1888年南京鼓楼[4]:8482南京大学鼓楼校区
金陵女子大学Ginling College美国卫理公会1913年南京隨園南京師範大學
东吴大学Soochow University美国卫理公会1900年蘇州葑门内天赐庄蘇州大學
之江大学Hangchow University美南长老会美北长老会1914年杭州六和塔浙江大學之江校區
燕京大学Yenching University美国公理会卫理公会[5][6]1919年北京燕園北京大學
天主教辅仁大学Fu Jen Catholic University天主教美國本篤會1925年[7]北京市濤貝勒府北京師範大學北校區
岭南大学Lingnan University美國美北长老会[註 1]1888年廣州河南島康樂園中山大学广州校区南校园
私立夏葛医学院The Hackett Medical College美國美北长老会1899年廣州荔湾西关逢源西街
津沽大学Université de Tsin Ku天主教法国耶稣会1921年[9]天津英租界马场道141号天津外國語大學
华中大学Central China University美國聖公會[10]1926年武漢武昌昙华林湖北中醫藥大學
齐鲁大学Cheeloo University美北長老會[11]1904年濟南歷下區南关山東大學趵突泉校區
华西协合大学West China Union University美以美會美北浸禮會
英國公誼會加拿大衛理公會[12]
1910年成都華西壩四川大學
福建协和大学Fukien Christian University美国美以美会[13]1915年福州鼓山闽江畔魁歧村福州海王福药制药公司
华南女子大学Hwa Nan College美国卫理公会1911年福州倉前山福建師範大學倉山校區
湘雅医学院Hsiang-ya Medical College美国雅禮協會1914年長沙嶽麓區桐中南大學湘雅醫學院

中学

上海

天主教

基督新教

杭州

温州

宁波

湖州

嘉兴

绍兴

  • 越光中学

苏州

南京

镇江

扬州

无锡

徐州

昕昕中学(天主教)

福州

厦门

莆田

南平

邵武

泉州

漳州

福清

古田

闽清

仙游

平潭

长乐

永泰

同安

惠安

建瓯

永春

龙岩

长汀

广州

佛山

济南

潍坊

周村(淄博)

青岛

即墨

烟台

天津

北京

芜湖

安庆

宿州

九江

南昌

武汉

长沙

  • 雅礼中学 Yali Middle School(雅禮會,Yale Foreign Missionary Society)(北門外)
  • 福湘女中 Fu Siang Girls’ School(北門外長春巷)

成都

重庆

綿陽

雅安

太谷

汕头

小学(初等学堂)

北京

  • 海淀培元学校(中小学合部 海淀基督教福音堂) 海淀区南大街20号

上海

  • 萨坡赛小学(Ecole Primaire Chapsal)(重庆南路100号)
  • 喇格纳小学(Ecole Primaire de Lagrené)(济南路, 应该在崇德路上,柳林路和浏河路之间)

天津

  • 若瑟小学(天主教若瑟会)和平区西宁道宝鸡道 西开教堂
  • 益世小学 西开总堂
  • 法汉小学 和平区西宁道 圣母文学会
  • 益世小学(天主教味增爵会)红桥区西于庄教堂
  • 振声小学 南开区富辛庄教堂 原名我华小学
  • 谦德小学 河西区谦德庄 三德里教堂
  • 益民小学 河西区小刘庄教堂
  • 鸣远小学 河东区新开路教堂
  • 诚正小学(望海楼教堂)河北区狮子林大街
  • 贞淑小学(圣母文学会)河北区医院路 望海楼教堂 1951年并入法汉中学,改称新华中学
  • 宏育小学 河西区小刘庄经堂后街 贺家口教堂,1928年定名诚正小学分校。1951年更名天津私立育宏小学
  • 培德小学 和平区紫竹林教堂内 紫竹林教堂
  • 西开小学 和平区西宁道 西开教堂 天主教味增爵会
  • 圣功小学 和平区滨江道 西开总堂 校长为德玉珍,今滨江道小学。

扬州

温州

青岛

汕头

  • 若瑟小学(天主教吴苏乐女修会)外马路晨星里

苏州

注释

  1. 嶺南大學嚴格而言並不是一所「教會大學」,它以基督精神為教育宗旨,但不隸屬於任何教派。
    嶺南大學前身格致書院雖然是由美北長老會同意下創立,其主要教員亦為美北長老會廣州佈道團成員,但在正式開校之前,即1886年「嶺南基金會」成立時已脫離長老會自立。書院僅與長老會保持聯繫,卻不必聽命於教會,而是受「嶺南基金會」管轄(後來大學成立校董會管理校政,「嶺南基金會」保留贊助人身份)。校董會內成員亦包括其他教派人士,如倫敦会佈道團、英國循道会佈道團、美國公理会佈道團等。 大學資金主要來自在美加及東南亞的籌款(特別是來自華僑的捐款)。
    鍾榮光於1927年嶺南大學收歸國人自辦時亦稱:「本校並非美國政府所供給,亦非某一個教會所管轄。開辦之始,不過美國幾位熱心基督教人,欲以世界實用之科學,造成中國領袖之人才,加以幾分基督犧牲為人之精神,使學生不至自私自利。」[8]

参考文献

  1. About. 崇基學院校牧室 Chung Chi College Chaplaincy. [2019-10-3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5-18). 提示信息. news.ecnu.edu.cn. [2019-10-3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5-06). 《剑桥中华民国史1912-1949》 下卷.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8年: 426. 天主教高等教育是在上海郊区徐家汇特别设立的耶稣会奖学基金之上建立的。一位富有朝气同时不乏权力的人物马良长期任耶稣会传教士,他是一名清政府官员,又是一位改革家。他于1903年建立震旦学院 李新 總主編,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中華民國史研究室 編,韓信夫、姜克夫 主編,《中華民國史大事記》(全十二卷,共十二冊),北京中華書局,2011年7月 梁文道. 开卷八分钟:消逝的燕京,大学的灵魂. 凤凰网读书. 2012年5月21日 [2020年4月28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年8月16日). 人民政協報. 哈佛燕京學社建立標誌燕京大學躋身世界一流. 華夏經緯網. 2013年9月6日 [2014年12月5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年9月29日). 對於燕京大學“教會大學之首”、“世界一流大學”的地位都作出了肯定……其一,是因為燕大在國民政府教育部所舉行的考試中的表現:1928年,國民政府教育部舉行14個私立大學的特別考試,兩個燕大的學生得了最高分,而學校一、二年級水準和不及格人數與其他大學相比較,燕大也處於最好的水準。其二,是因為在同一年,美國加州大學對亞洲高等院校的學術水準進行調查,結果燕大被列為全亞洲最好的兩所基督教大學之一,並認定燕大的畢業生可以直接進入美國的研究生院攻讀學位。積健為雄 體苑常春 – 輔仁大學「體育活動」到「體育學系」的歷程 (PDF). [2020-04-28].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18-09-29). 李瑞明 編(1997)《嶺南大學》及李瑞明 <談古今話嶺南>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宋昆. 天津工商学院建筑工程系发展简史(1937-1952). 城市环境设计. 2017-10-28, (6). 文脉华章 ——文华公书林开馆 101 年纪念展 (PDF). 华中师范大学图书馆. [2011-12-17].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11-07-06). 《登州文会馆撮要》. 蓬莱历史文化研究会. 胶东在线. [2009-08-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04). West China Union University. Vic U. [2016-01-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04). 吴义雄. 地方社会文化与近代中西文化交流.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0年: 466. ISBN 9787208088016.

中國教會大學

中国教会大学
(括注创校年份、创校团体)
南京金陵大学(1888 美以美会 金陵女子大学(1915 美北长老会美以美会监理会美北浸礼会基督会
上海圣约翰大学(1879 美国圣公会 震旦大学(1903 耶稣会法兰西省 沪江大学(1911 美南浸信会美北浸礼会 震旦女子文理学院(1937 法国天主教圣心会 上海女子医学院(1924 美国浸礼会礼监会
苏州东吴大学(1900 美国监理会
杭州之江大学(1897 美南长老会美北长老会
北京协和医学院(1906 伦敦会等) 燕京大学(1919 美以美会美国公理会美北长老会伦敦会等) 北平辅仁大学(1925 本笃会
天津津沽大学(1921 法国耶稣会
济南齐鲁大学(1904 美北长老会英国浸礼会等)
武汉华中大学美国圣公会雅礼协会、复初会、英国循道会伦敦会
长沙湘雅医学院(1914 湖南育群学会雅礼协会
福州福建协和大学(1916 美以美会美国公理会美国归正会英国圣公会 华南女子大学(1916 美以美会
广州私立岭南大学(1888 美北长老会等) 私立夏葛医学院(1899 美北长老会
成都华西协合大学(1910 美北浸礼会美以美会英国公谊会美道会英国圣公会
1949年后尚存教会学校皆被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接管,1952年中国高等院校院系调整后被拆编。
在台复校天主教辅仁大学圣约翰科技大学东吴大学
在港复校岭南大学
继承13间中国教会大学:崇基学院东海大学

1865-1951

教會大學,一般意義上是指中國西學東漸時期的基督新教教會和天主教教會在中國開辦的大學,對中國的文化、教育、科技、醫學等影響很大,故稱教會大學,其中大多為基督新教教會會所創設,5所為天主教教會所創設。

1594年(明萬曆二十三年)建立了中國第一所西式大學——澳門聖保祿學院。這是在中國建立教會學校的開始。19世紀末到20世紀初,作為中國近代高等教育先聲的重要組成部分的教會大學相繼建立。清末,公立大學只有3所,而教會大學就有8所。從民國初到抗日戰爭中的20年間,在華的教會大學又新建了18所。解放初,中國尚有教會大學21所。

1951年底,所有教會大學都由人民政府接收,其中改為公立的12所,即輔仁大學、燕京大學、津沽大學、協和醫學院、銘賢學院、金陵大學、金陵女子文理學院、福建協和大學、華南女子文理學院、華中大學、文華圖書館學專科學校、華西協和大學;接收後改為由中國人民自己辦學、仍維持私立、政府予以補助的9所,即滬江大學、東吳大學、聖約翰大學、之江大學、齊魯大學、嶺南大學、求精商學院、震旦大學、津沽大學。經過1952年至1953的院系調整,原教會大學的校名全部取消,或改名,或與其它大學合併。

教會大學在諸多方面,直接地引進西方近代教育模式,從而在教育界和社會上產生頗為深刻的影響,為中國高等教育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民國基督教教會大學20所:
1、滬江大學(Shanghai College)1906年創辦;
2、齊魯大學(Cheeloo University)1904年創辦;
3、金陵女子大學(Jinling College)1913年創辦;
4、金陵大學(Jinling University)1888年創辦;
5、東吳大學(Soochow University)1900年創辦;
6、燕京大學(Yanching University)1919年創辦;
7、聖約翰大學(Saint John’s University)1879年創辦;
8、之江大學(Hangchow University)
9、福建協和大學(Fukien Christian University)
10、嶺南大學(Lingnan University)
11、長沙雅禮大學(College of Yale-in-China)
12、湖北文華書院(Boone Memorial School)
13、武昌博文書院(Bowen College)
14、華西協和大學(West china union university)1905年創辦;

1919年10月在上海參加中國大學校長會議,組建中國教會大學聯合會的十四所在華教會大學。這十四所大學在當時已分別設有文科全部課程,多數設有理科或工科。為了表達簡潔,通常將這些大學稱為“在華十四所”。瀋陽文會書院、寧波三一書院、太谷銘賢學堂、岳陽湖濱學院、華南女子文理學院當時未加入教大聯合會,但已開設大學課程(包括部分課程)的教會在華高等教育機構為了表達簡潔,通常將它們稱為“會外五所”。協和醫學院(Peking Union Medical College)教大聯合會建立的當年才開設醫學本科,1920年加入為聯合會成員;但是該校在課程設置和資金來源方面和上述十四所大學有區別,簡稱“協和”。

教會大學天主教教會大學3所:


1、震旦大學1903年創辦;
2、津沽大學1921年創辦;
3、輔仁大學1927年創辦;
其中輔仁大學簡稱輔仁,震旦大學簡稱震旦,津沽大學簡稱津沽。

教會大學發展

聖約瀚大學

可能在很多人的印象里,中國最早的現代意義上的大學是1895年清政府批准盛宣懷在天津創辦的北洋大學堂,而實際上,中國最早的大學是1879年美國聖公會在上海創辦的教會大學——聖約翰大學。
對於今天的年輕人來講,教會大學只在香港和國外才有,而對中國近代史上的教會大學,則相當陌生。當一些人聽到東吳大學、金陵大學、之江大學和輔仁大學,這些名字的時候,還以為是今天的一些民辦的野雞大學呢。而實際上,在整個20世紀上半葉,中國的這十幾所教會大學是中國高等教育中舉足輕重的力量,為教育和社會的現代化都起了重要作用,由於當時高校數量稀缺,這些僅有的教會學校肩負了培養人才的重擔。新中國成立後,教育主權恢復,1952年,全國院校大調整,高校收歸國有,這些教會學校拆分、合併到了其他學校之中。
19世紀晚期,天主教和新教開始在中國創辦一些高等教育機構, 到了上世紀20年代之後已蔚為大觀,教會大學已經遍布華東、華北、華南、西南各地。
民國時期教會大學共有二十三所。其中基督新教大學二十所:
1919年10月在上海參加中國大學校長會議,組建中國教會大學聯合會的十四所在華教會大學。這十四所大學是:滬江大學、燕京大學、齊魯大學、金陵女子大學、金陵大學、東吳大學、聖約翰大學、之江大學、福建協和大學、嶺南大學、長沙雅禮大學、湖北文華書院、武昌博文書院(文華書院大學部、博文書院大學部、博學書院大學部後合併組建華中大學)、華西協和大學。這十四所大學在當時已分別設有文科全部課程,多數設有理科或工科。為了表達簡潔,通常將這些大學稱為“在華十四所”。
協和醫學院(北京)於教大聯合會建立的當年才開設醫學本科,1920年加入為聯合會成員;但是該校在課程設置和資金來源方面和上述十四所大學有區別。簡稱“協和”。
當時未加入教大聯合會,但已開設大學課程(包括部分課程)的教會在華高等教育機構還有:瀋陽文會書院、寧波三一書院、太谷銘賢學堂、岳陽湖濱學堂、華南女子文理學院;其中嶽陽湖濱學堂和華南女子文理學院當時已開設文科大學的全部課程。為了表達簡潔,通常將它們稱為“會外五所”。
外國人創設的天主教教會大學:未加入教大聯合會,輔仁大學,簡稱輔仁,津沽大學(天津聖心學院),簡稱聖心。中國人創設的天主教教會大學,起初由中國神父創設的教會大學是上海震旦大學。簡稱“震旦”。後又有天津一所天主教會大學為天津工商學院(津沽大學)。
另外在後期學校變更中還有一所華中大學也是教會大學,1924年,文華書院改名為華中大學,同年漢口博學書院大學部、武昌博文書院大學部併入,1929年岳陽濱湖書院大學部,長沙雅禮書院大學部併入。1926年,兩湖地區受到排外運動的嚴重衝擊,上述學校一度被迫關閉。後來也在武昌的文華校園內聯合辦學。
從宗派關係對神學院校分類據統計, 1920 年全國13 所招收高中畢業程度以上學生的神學院校中,有6 所為某宗派獨辦並為該宗派服務,其中聖公宗3 所(聖約翰大學神科、文華大學神科,寧波三一書院),浸禮宗一所(滬江大學神科),信義宗1 所(信義宗協和學道院)、長老宗1 所(文會書院神科)。其餘7 所學校為3 至8 個宗派的合作事業(包括燕京大學神科、齊魯大學神科、金陵神學院、湖南協和神學院、福州協和神學院、華西協和大學神科、廣州神道學校)
教會大學貢獻

齊魯大學

在中西文化交流中,教會學校自然也有着先天的優勢,他們開啟了中國近代海外留學的先河。1846年美國傳教士布朗將馬禮遜學堂的3名高年級學生容閎、黃寬和黃勝送到美國求學。由於這3位學生都是窮苦人家的子弟,教會在他們留學期間還給他們的父母寄贍養費,為期不少於兩年。後來除黃勝因病回到香港外,黃寬和容閎都學成回國,黃寬成為了經過醫科大學正規訓練的第一位中國西醫。而容閎,從耶魯大學學成歸來後,致力於派遣幼童赴美留學的教育計劃。後來,他先後帶領了120名幼童赴美留學,在中國近代史上留下了重要的一筆。
據史料記載,第一批享受庚子賠款獎學金的絕大多數留學生曾在教會學校學習過。例如:1910年,上海舉行的庚子賠款獎學金考試錄取的31名考生中,26名是聖約翰大學的學生,同年在廣州舉行的考試,有260名學生報考,6個獎學金名額中5個是授予廣州教會大學學生的。建立清華學校之後,有些學生髮現,“教會學校的訓練對參加清華考試是一種極好的準備。”1917年,清華學校出版的《留美歸國學生人名錄》一書中,列舉了401名學生,“其中有132人曾在教會大學受過全部或部分的高等教育,24名以上在教會中學學習過。教會大學在中國留學史上的成績由此可見一斑。

除了促進人才流向歐美,所有的教會大學都很重視英語的教育,在教學中直接用英文授課,所以一般教會大學的畢業生外語都十分流利。教會大學所發的文憑全部來自國外,在社會上有着良好的聲譽。而且,這些教會大學的文憑都得到歐美國家承認,有的學校畢業後可以直接進入美國大學研究生院學習。

滬江大學


教會大學起點高,引用西方高校制度,各校名師雲集,而且各校都有自己的個性和特殊專業,辦學有聲有色,學生才俊輩出。比如燕京大學的社會學系和新聞系,在全世界都有影響力。還有東吳大學的法科,在二戰後的“東京審判”中,中國法官中的大部分都是出自東吳大學。還有滬江大學的中文,例如曾就讀於滬江大學(今上海理工大學)的徐志摩。醫科更是教會大學的強項,協和醫學院、湘雅醫學院、齊魯大學等校的醫科,為中國培養了最優秀的醫學人才。
教會學校有鮮明的西方宗教文化特點,但同時在中國文化傳播與研究中,也成績斐然。當時的很多教會學校,不僅教授數、理、化之類的新式科學課程,也有限的講授中國傳統文化,包括《三字經》、《千字文》、《 百家姓》、《四書》、《五經》等。

教會大學是中西文化交流的重要場所,不少教會大學負責人都主張教會大學通過吸收中西文化之精華, 使之具備明顯的文化傳播功能。哈佛燕京學社舉世聞名,許多著名的中國學者都曾在該機構進行歷史典籍和文物考古方面的研究, 至今它在美國仍是國際

之江大學

漢學研究的一流機構。抗戰期間, 華西協和大學和內遷成都的燕京大學、金陵大學、齊魯大學、金陵女子文理學院的知名學者共同發起成立了東西文化學社。其簡章規定“本社聯絡國內外學者, 以客觀的批判精神, 檢討東西文化之價值, 並直接交換思想, 共同努力與文化之交融及新文化之建設為宗旨”。學社成立之後,組織了很多活動與研究,進行了廣泛的中西文化交流。
教會大學評價

金陵大學

美國對外國人在華所辦大學ABC編類,根據1928年美國加州大學譽志久野教授綜合統計(根據中國教會大學所授課程、設備、學制,特別是在美國留學生的成績記錄):1925年後的金陵大學和燕京大學為教會大學中的甲級或乙級(1925年前燕大為丙級),聖約翰、華中、滬江等以及金陵女大列為丙級。依此標準,當時國內有七所國立大學被列為甲級或乙級,持有甲級(A類)大學學位的畢業生有資格直接進入美國大學研究生院,持有乙級(B類)、丙級(C類)大學學位的畢業生能進美國大學本科,有些可進三或四年級,有些只能進二年級,進入研究生院則要補修30個本科學分。教會大學雖然數量不多,但起點很高。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特別是在20世紀20年代以後,教會大學在中國教育近代化過程中起着某種程度的示範與導向作用。因為它在體制、機構、計劃、課程、方法乃至規章制度諸多方面,更為直接地引進西方近代教育模式,從而在教育界和社會上產生頗為深刻的影響。教會大學史是中國近代教育史不可缺少的重要篇章,它們為中國高等教育作出了重要的貢獻。
教會大學具有其特殊的兩面性,他的最初目的是傳播宗教,對中國進行文化侵略,所以其影響並非全部正面的,雖然他們為學術做出了重要貢獻,但教育受國外控制,文憑由國外發放有損國家主權,不利於國家獨立自主發展,因而新中國成立後,其已經沒有了存在的必要性,1952年院系調整中,這些學校拆分合併到了其他學校,我國教育主權終於恢復。

教會大學與中國話劇


20世紀初,西方教會把西方宗教文化帶到了古老的中國,同時,也把西方的文學作品、戲劇藝術普及到了東方。精神意義上的基督教文化,是部分中國話劇作家的思想文化資源之一,對中國話劇產生了多種影響。

  1. 西方戲劇在中國演出,最早是從教會學校所演出的宗教劇開始的。而西方宗教劇因其具有以世俗生活為對象、以諷刺為特色等話劇藝術因素,故對中國早期話劇產生了影響,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話劇形式的影響 –只說不唱的演法;話劇觀念的影響–追求真實的、生活化的表演觀念與方法,而非傳統戲曲那種象徵的、虛擬的表演觀念與方法。

2.基督教文化與中國現代話劇的關聯主要表現在翻譯劇、改編劇的翻譯、改 編、上演中。這一時期的翻譯者、改編者,從注視與基督教文化有關的劇本,過渡到注視聖經題材劇。但目的不是為了傳教,而是“意在教外”,別有所圖。其一,他們的“所圖”乃在於:取材於經典,背離經典。其二,他們的“所圖”乃在於:借西方之神,斥東方之鬼。但是卻在客觀上使中國既出現了一批反基督教精神的作品,也出現了一批有助闡明或宣揚基督教精神的文學作品。

3. 現代劇作家經歷了一個從注視與基督教文化有關的劇本,到注視基督教文化內涵的變化過程。基督教文化與中國話劇的“匯合”,成為中國話劇蛻變、發展的一個條件,也使中國話劇劇作更加多彩。
值得注意的是,教會學校甚至培養出了一些建國之後依然人氣不減的傑出的表演藝術家,如新中國二十二大影星之一的孫道臨(燕京大學校友,畢業於該校哲學系)。

教會大學知名大學舉例


中國在建國前有許多大學是由基督教或天主教會創辦,可以說是當時的世界級大學。新中國成立後,任何組織和個人不得在高校進行宗教活動,宗教與高校撇清關係也意味着教會大學不會繼續存在,1952年中國院校大調整中這些教會大學被拆分合併至其他大學中。
滬江大學
(University of Shanghai)原名上海浸會大學,為美國基督教南北浸信會所創辦。上海浸會大學最初的校長為美國人柏高德博士。另設浸會神學院,由美國人萬應遠博士任院長。校址位於黃浦江畔的楊樹浦軍工路。1914年經校董會決議,改中文校名為“滬江大學”,並確定校訓為“信、義、勤、愛”。1917年,滬江大學在美國弗吉尼亞州註冊立案,並獲得碩士、學士學位授予權。1920年秋季,開始招收女生入學。1928年1月,劉湛恩博士成為滬江大學首任華人校長;他對學校進行了一系列改革,確立了“更為中國化”的辦學主張。1929年3月18日,滬江在中國教育部註冊立案,成為上海第一所立案的教會大學。在學科發展方面,堅持在職業化下發展應用性專業的“滬江模式”。倡導社會服務,提倡勤工儉學,實施平民化教育。學校的設置作了一系列調整,相繼成立了文學院、理學院、商學院、教育學院等院系,從院長到系主任皆由華人充任。課程設置注重打好基礎,強調文理相通,學生英文水平普遍較高。學生課餘生活十分豐富,有書法研究會、健美學會、英美文學會、英文劇社、網球隊、排球隊、足球隊、男女籃球隊、田徑隊、女子體育促進會等。滬江大學在私立大學中以以學風純樸、較少教會氣和愛國主義傳統聞名全國,以文理商著稱於世;開在華教會大學男女同校之先河,國內最早開展社會工作,創辦了中國第一個社會學系,興辦了上海最早正規的建築教育,擁有當時全國規模最大的商學院,諸多領域開一時風氣之先,形成了獨樹一幟的優秀辦學傳統,孕育了一大批愛國青年、志士仁人、學術精英、工程專家和政商翹楚。1952年秋季,全國高等學校進行院系調整,滬江大學各系科(組)分別併入復旦大學、華東師範大學、上海財政經濟學院、華東政法學院、交通大學等院校。之後,第一機械工業部在滬江原址組建上海機械學院(今上海理工大學)。

燕京大學


(Yenching University)是20世紀初由四所美國及英國基督教教會聯合在北京開辦的大學。是近代中國規模最大、質量最好、環境最優美的大學,創辦於1916年,司徒雷登任校長,曾與哈佛大學合作成立哈佛-燕京學社,在國內外名聲大噪。在中國高等院校1952年院系調整中,燕京大學被撤消。中國大陸國民政府遷台後,燕京大學在香港被併入香港中文大學的崇基學院。在中國大陸,其資產由中國政府接管後被整並,文科、理科多併入北京大學,工科併入清華大學,法學院、社會學系併入北京政法學院(今中國政法大學)。校舍由北京大學接收,現在其建築仍為燕京大學古蹟。

輔仁大學


(Fu Jen Catholic University)1925年由羅馬教廷創辦,20世紀初與北大、清華、燕京並稱北平四大名校,並馳名于海內外華人社會。創始人之一同為復旦大學的馬相伯先生。1952年在中國高校調整過程中被撤銷,其校舍劃入北京師範大學的北校區。人員與系所編制則分別併入北京大學、北京師範大學、中國人民大學、中國政法大學、中央財經大學等。現輔仁大學舊址為北京師範大學繼續教育學院。
  

齊魯大學


(Cheeloo University)正式校名為山東基督教共和大學,為1904年至1952年在中國山東省辦學的一所教會大學,由來自美國、英國以及加拿大的14個基督教教會組織聯合開辦。鼎盛時號稱“華北第一學府”,與燕京大學齊名,有“南齊北燕”之稱。大陸許多知名學者如老舍先生、歷史學家顧頡剛、墨學大師欒調甫、戲劇學家馬彥祥等紛紛到此執教。齊魯大學是當年外國人在中國創辦的十三所教會大學之一,在1952年的院校大調整中被撤銷,原校址今為山東大學趵突泉校區。其各學科分別被併入山東大學、山東師範大學、山東農業大學、中國藥科大學、南京大學等高校。
  

東吳大學


(Soochow University)20世紀初中國第一所私立大學。於1900年由基督教監理會在中國蘇州創辦,其法學教育在當時飲譽海內外,是中國第一所西制大學。1951年在台灣復校,也是台灣第一所私立大學。1952年中國院系調整時東吳大學與蘇南文化教育學院、江南大學數理系合併為蘇南師範學院,同年定名為江蘇師範學院,在原東吳大學校址辦學。1982年經國務院批准改辦為蘇州大學。經教育部和江蘇省省政府批准,蘇州蠶桑專科學校、蘇州絲綢工學院、蘇州醫學院先後於1995年、1997年、2000年併入蘇州大學。原東吳大學法學院位於上海,其法律系併入華東政法學院(今華東政法大學),其會計系和院址併入上海財政經濟學院(今上海財經大學)。
  

聖約翰大學


(Saint John’s University)中國首個全英語授課的大學,以“光與真理”為校訓。有“東方哈佛”和“外交人才養成所”之雅稱,創下了民國教育的多項第一,尤其是在體育教育上遙遙領先。上海聖約翰大學前身是創建於1879年的聖約翰書院,1905年升格為聖約翰大學,是中國近代最著名的大學之一,也是在華辦學時間最長的一所教會學校。1952年,聖約翰大學被分拆至華東師範大學等上海各大高校後解散,聖約翰大學原校址劃歸華東政法學院,一代名校就此消弭於歷史長河。該校培育了林語堂、張愛玲、鄒韜奮、顧維鈞、宋子文、榮毅仁、劉鴻生、貝聿銘、施肇基等一大批影響中國歷史的傑出人物。
  

震旦大學


(Aurora University)是法國天主教耶穌會在中國上海創辦的教會大學,是中國第一所開展研究生教育並授予博士、碩士學位的學校,為中國近代著名高校,曾經有“東方巴黎大學”美譽。震旦由中國神父馬相伯於1903年2月27日,在徐家匯天文台舊址創辦。震旦是印度對中國舊稱,英、法文校名分別為Aurora和L’Aurore。1952年中國院系調整,震旦大學醫學院和聖約翰大學醫學院、同德醫學院在原校址合併組建上海第二醫學院,其他院系分別歸併復旦大學、上海第一醫學院、華東師範大學、交通大學、同濟大學、華東化工學院、華東政法大學、上海財政大學、南京大學、南京師範大學等。
  

之江大學


(Hangchow University)是基督教美北長老會和美南長老會在中國杭州聯合創辦的一所教會大學。也是中國的十三所基督教大學之一,在中國高校中有一定歷史地位,林漢達、金仲華、朱生豪(翻譯家)等知名人士都是之大校友。1951年被浙江省文教廳接管,美籍教員離校回國。1952年因中國高校院系調整解散,院系拆分至浙江師範學院、浙江大學、復旦大學等,之江大學宣告結束。

金陵大學


(University of Nanking)是美國基督教會美以美會在南京創辦的教會大學。教育家陶行知、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賽珍珠、哲學家方東美、文學史家程千帆等著名校友均出自於此。是第一個向中國政府請求立案並獲批准的教會大學。在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對外人在華所辦大學編類中,金陵大學是教會大學中唯一的A類,持有金陵大學學位的畢業生有資格直接進入美國大學的研究生院。是當時社會評價為“中國最好的教會大學”,享有“江東之雄”、“鐘山之英”之美譽。1952年中國高校院系調整,金陵大學撤銷建制,主體併入南京大學,其餘院系參與組建南京農學院、南京師範學院等高校。其歷史檔案劃歸南京大學。南京大學將校址從四牌樓舊址遷至金大鼓樓校址。

嶺南大學


(Lingnan University)前身為格致書院,開創了中國華僑教育的先河,由美國基督教長老會於1888年在廣州創辦,當時以錢樹芬為首的一批愛國校友倡議接辦學校,同年7月經廣東政府批准,學校收歸中國人自辦,並正式改名私立嶺南大學,逐漸發展成為中國南方著名的大學。1927年4月學校宣布停辦。1952年嶺南大學在院系調整中與國立中山大學及其他院校的文、理科合併,組成現在的華南理工大學,中山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