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雨 – 富能仁新传

编辑推荐】

   年轻的英国宣教士富能仁,只身走进云南边陲。他创立教会,发明傈僳族拼音文字,翻译圣经,书写民族历史……他奉献一生,为傈僳族全然摆上。由富能仁之女艾琳·克蕾斯曼执笔完成的《山雨》,收录富能仁30年宣教生涯所写的日记和书信,真实展现其面临的种种严酷争战,及内外交困中的更新突破。富能仁经历的沮丧与喜乐,挣扎与得胜,其实离我们并不遥远;特别是他对信心祷告的领悟,彻底顺服的操练,必能带领我们拓宽自己的属灵境界。最重要的,我们不仅被富能仁的谦卑舍己深深感动和激励,更透过富能仁看到了呼召他的那位神自己的信实、慈爱和大能,由此我们便可以得着新的力量和勇气,奔那摆在我们前头的天路历程。

【内容简介】

   富能仁离开英国时,把心爱的钢琴和工程师的美好前途撇在一旁。那年他22岁。

   当他走进中国云南边陲那片崇山峻岭,在集市上初遇傈僳族人时,立刻就被他们吸引了。这份从上帝而来的感召和大爱,让富能仁从此将生命摆上,在少数民族特别是傈僳族中尽心尽力,谦卑服侍。直到30年后,因患脑疟疾客死保山,并埋骨在那里。

    富能仁的传奇经历,令读者为他全然舍己的精神感动不已,更激励今天人们完成大使命的勇气和信心。

【读者对象】

1.所有基督徒,特别是关心宣教事工和有传福音热情的读者;

2.对历史、人物传记感兴趣的读者。

【本书特点】

1.由富能仁女儿所写,真实记载委身中国30年的宣教士富能仁波澜起伏的传奇经历和心灵历史,叙述朴实生动,情感真挚动人;

2.本书包含大量珍贵的历史资料,对了解傈僳族文化如何更新变化具有学术和文化的重要价值;

3.本书收录许多富能仁的书信、日记以及他在危机与软弱时刻的恒切祷告,极大地影响和鼓励读者的属灵生命。

【推荐语】

   富能仁真正的纪念碑其实已写在傈僳族千千万万被福音翻转的几代人生命中。本书生动追记了那永不散失的正能量,这能量仍在千万人心中发挥着作用。

                                                        ——灵性文学家 齐宏伟

   一生能与一块土地,一批人,生死连接,该是多幸福的事。译到他的死,万籁俱寂,黎明前最黑暗的时刻,我泪流满面,一粒麦子就这么死了,但也一定能结出许多子粒来,就像黑暗不管有多浓重,黎明总会来的!

                                                       ——译者 陈萍

作者简介

艾琳·克蕾斯曼(Eileen Crossman)出生于1933年,是詹姆斯的二女儿。她拥有牛津大学文学学位和伦敦大学神学学位,经常和丈夫一起在英国和美国各地演讲,他们育有4个儿女,现居住在美国马萨诸塞州。

班扬传

作为《天路历程》的作者,约翰·班场,一位出身卑微,所受教育有限的平民,如何用生动的语言,写出这部影响极大的寓言体名著——它已有了200多种译本,是除了《圣经》以外译本最多的书籍?班扬又是如何因为传道而入狱12年?本书为“新教著名人物传记译丛”中的一本,既详尽地描述了班扬 充满传奇色彩的一生,又把班扬的生活还原到英国工业革命的大的历史背景中,读者可以从中了解那个时代的宗教、社会、历史状态。本书也将是大陆出版的第一本班扬传记。

作者简介  · · · · · ·

约翰·班扬(又译本仁约翰,1628-1688)是英国著名作家。16岁时参加克伦威尔领导的议会军,战后回到家乡。他经历了漫长的信仰挣扎,最后确知自己得救并受洗,同时加入不从国教者的浸信会。随后,他开始讲道和写作,1660年因“不从国教”被捕入狱,在监狱中度过了12年多的时间,他的很多作品都是在监狱中完成的,包括《天路历程》。他一生有过两次婚姻。两个妻子都在家庭中给了他无私的帮助和鼓励。

目录  · · · · · ·

本书历史背景(代序)
第1章 愚拙历险
第2章 无畏少年
第3章 自豪枪手
第4章 英勇战士
第5章 野地奇葩
第6章 饥渴之心
第7章 爱情之旅
第8章 信心之旅
第9章 天堂一瞥
第10章 坚心传道
第11章 身陷囹圄
第12章 终得自由
第13章 广受赞誉
第14章 要求续集
第15章 分享回忆
第16章 客旅抵家
附录一 清教徒:信仰自由的拓荒者
附录二 班扬生平年表
附录三 班扬时代英国大事年表

司布真传

【传主简介】

查尔斯‧哈登‧司布真(Charles Haddon Spurgeon,1834-1892),出生在一个世代敬虔的家庭,父亲和祖父都是牧师。3岁时就开始阅读约翰·班扬所著《天路历程》的插图版,6岁时,就可以熟练地阅读圣经。19岁时就以他的讲道震动整个伦敦,他在伦敦讲道38年,常是人山人海,经常可以听到马夫喊道:“要去听司布真讲道吗?请坐我的车子。”

当时正逢基督教对社会的影响渐趋缩小的时候,但在司布真的侍奉下,他的教会每年都有上千人认识上帝和基督。从1855年开始,他的讲章被印刷出来,这些印刷稿不仅在英国广为流传,也传播到另外几十个国家。司布真还每月出版一期他办的杂志《剑与镘》(Sword & Trowel),并写了大量的书及书信。司布真的服侍范围广得惊人:他建立了牧师学院培养年轻的传道人,他组建了流动售书者协会,建立了为老年妇女开办的救济院和一个为有需要的孩子开办的孤儿院等共近70个机构。

而这些成绩的取得,是借着一个常常疲惫不堪又疾病不断的身体。他说自己的座右铭是“虚弱,但坚持不懈”。

司布真侍奉的成就除了他极具演讲者的天赋外,他火一般的热情和坚定的神学立场来自清教神学,他曾这样宣告:“加尔文所传讲的,奥古斯丁传讲过,保罗传讲过,也就是我今天必须传讲的,不然我就是愧对自己的良心,愧对我的上帝了。我不能修改真理,我也不知什么叫‘去掉棱角’。约翰·诺克斯的福音就是我的福音;那响彻苏格兰大地的,今天也必要再一次响彻英格兰上空。”

但传讲真理,捍卫真理从来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当司布真看到新神学、高等批判学对教会的冲击,他毅然退出浸信会联会,遭致许多原先同工的误解,甚至攻击。在一次陷入沮丧的经历后,司布真说:“小小的信心就可以把你们的灵魂带上天堂,但很大的信心能把天堂带到你们心里。”

司布真著有《静夜亮光》等书,他的讲道及灵修作品影响深远而广泛。

查尔斯·哈登·司布真(1834-1892),基督教历史上大有能力的布道家,19岁时就以他的讲道震动整个伦敦。司布真深受清教神学影响,他有清教徒的藏书上万册。3岁时就开始阅读约翰·班扬所著《天路历程》的插图版,6岁时,就可以熟练地阅读圣经。他出生在一个世代敬虔的家庭,父亲和祖父都是牧师。司布真16岁时就开始讲道,17岁时就成为全职牧师。他的讲道极有能力。当时正逢基督教对社会的影响渐趋缩小的时候,但在司布真的侍奉下,他的教会每年都有上千人认识上帝和基督。 除了以讲道服侍外,他还辛勤地写作。从1855年开始,他的讲章被印刷出来,每年1月15号,都会把前一年的52篇讲道稿集成一册重新出版,起名《新花园街讲坛》。这些印刷稿不仅在英国广为流传,也传播到另外几十个国家甚至包括中国在内。1903年一位英国作家宣布说:“司布真的讲道稿在半个世纪的时间里出版发行的总数,肯定在200万到300万册之间。”司布真还每月出版一期他办的杂志《剑与铲》。除此之外,司布真还写了大量的书,其中包括七卷本的诗篇注释《大卫诗篇宝库》,还有《评论与注释》,我们还必须提到《每日清晨默想》和《每日晚间默想》。除此之外,还有很多。

司布真的服侍范围很广。他建立了牧师学院培养年轻的传道人;他组建了流动售书者协会,到全英国各地推广圣经、他的讲道稿以及其他属灵书籍。50岁的时候,司布真本人亲自建立的福音性组织就已经达到了66个。他还身体力行地关注慈善事业,建立了一所为老年妇女开办的救济院和一个为有需要的孩子开办的孤儿院。今天,我们还在享受着他带给社会的一些进步。

【作者简介】

阿诺德‧达里茂(Arnold A. Dallimore,1911-1998),曾担任浸信会牧师38年,《福音派浸信会》杂志编辑,美国著名作家、史学家,著有《欧文传》、《卫斯理传》和《怀特菲尔德传》等书。

马太·亨利传

【内容简介】

本传记广泛引用了马太·亨利本人的书信、讲章和日记,为读者描述了一个重视圣经、品格敬虔、忠心事奉的主人公形象,本传记被公认为是同类传记中的权威。

附录是《马太·亨利圣经注释:约翰福音》1-3章。

【传主简介】

马太·亨利(Matthew Henry,1662–1714)

著名清教徒,也是最伟大的解经家之一。

被称为“清教徒解经王子”。其作品是清教徒圣经注释成就的最高峰。他的著作《马太·亨利圣经注释》,至为敬虔、简明和纯正,既具有启发性又庄重,既简洁又可信,闪耀着比喻,有丰富的类比,充满了例证,引人深思。在出版三百年后,仍在英语世界广为阅读。

马太·亨利出生于不从国教的清教徒牧者家庭。敬虔的父母使马太·亨利从小便受到纯正的真理教导。他曾前往格雷律师学院学习法律。1687年退学,接受不从国教的长老制的按立,担任切斯特的牧师。忠心牧会,并笔耕不辍。1712年迁至哈尼克服侍。两年后,在外出服侍返回的旅途中,死于突然中风。

【作者简介】

约翰·毕克顿·威廉斯(J. B. Williams)

研究马太·亨利生平的专家。除所著的《马太·亨利传》外,还编辑发表了《马太·亨利文集》,收录了马太·亨利发表的其他较短篇的著作、讲章和信函。

总序
第1章 敬虔的家庭
第2章 求学之路(一)
第3章 求学之路(二)
第4章 接受不从国教的按立
第5章 婚姻与家庭
第6章 行过死荫的幽谷
第7章 变迁:拒绝?接受?
第8章 岁首、年终及生日时的日记摘录(一)
第9章 岁首、年终及生日时的日记摘录(二)
第10章 在切斯特的侍奉(一)
第11章 在切斯特的侍奉(二)
第12章 最后的岁月
第13章 亨利先生的品格
 第1节 辛勤劳作和惜时如金
 第2节 基督徒之爱——心胸宽广的不从国教者——坦率、节制、谨守
 第3节 仁爱之心,不从国教,但投身公共事务、对国家忠诚
 第4节 谦卑,抵挡来自称赞的诱惑
 第5节 在试炼中的耐心顺服
 第6节 敬虔的习惯:甜蜜的祈祷、默想,谨守主日
第14章 天赋、学识和主要作品
第15章 同奔天路的朋友们
附录 《马太·亨利圣经注释:约翰福音》1-3章
 《约翰福音》第1章
 《约翰福音》第2章
 《约翰福音》第3章

穆勒传

中国大陆第一本《慕勒传》出版!

  英国乔治·慕勒基金会强烈推荐!

  中国大陆第一本全本《慕勒传》目前由华夏出版社出版,本书由英国的乔治·慕勒基金会推荐,由美国传记作家罗杰·斯蒂尔(Roger Steer)所著,被称为英文世界中最好的慕勒传记作品。

  传主乔治·慕勒(George Muller 1805-1898)是世界著名的牧师和慈善家,被称为教会历史上的信心伟人。他出生在德国普鲁士,少年是曾经是一个惯偷、骗子和赌徒。他在哈雷大学读书时归信基督,梦想成为一个宣教士,所以他在24岁时来到英格兰,后来成为布里斯托尔市毕士大教堂的牧师,他所牧养的毕士大教会成为英国弟兄会运动中的最著名的教会,被当时的人称为是“使徒时代的教会”。而慕勒本人也成为“开放弟兄会”运动的领袖。

  由于当时英国社会上流浪孤儿问题严重,而国家并没有采取有效的社会保障制度来救济孤儿,造成了许多悲惨的社会问题。从1836年4月开始,身无分文的慕勒开始照顾孤儿的工作。他从来不公开为自己的孤儿院募捐,只靠向上帝祷告,感动了全世界无数的人为孤儿院捐助,在1870年他建成了当时世界上最大的阿什利顿孤儿院,可以同时收纳2000名孤儿,在慕勒的一生中,他总共照顾了超过十万名的孤儿,为孤儿们募得超过150万英镑的资金。并以他的影响力,使得英国的流浪孤儿问题得到了根本上的改善。他的工作在他去世后一直继续下去,现在的乔治•慕勒基金会是英国和世界著名的慈善机构,依然致力于家庭、社区关爱,青少年和老年关怀工作。

  慕勒从1875年到1892年进行了世界范围内的旅行演讲,总共到过42个国家,航程超过20万英里。他在1886年8月间曾经来到中国的上海、南京、汉口三地演讲。当时他的讲道已达炉火纯青,所到之处都引起了信仰的复兴。

作者简介

罗杰•斯蒂尔(Roger Steer)是美国深受欢迎的作家和广播节目主持人,他与家人现住在西方国家。

怀特菲尔德传

George Whitefield, God’s Anointed Servant in the Great Revival of the Eighteenth Century

作者:[美]阿诺德.达里茂(Arnold Dallimore)

译者:陈凤

出版:[中]华夏出版社

日期:2008年5月

页数:265

  讲到循道卫理运动(Methodist Movement)的创始与发展历史,一般人想到的是卫斯理兄弟,怀特菲尔德则被人忽略了。在下10多年前曾撰写《踩踏卫斯理的脚踪》一书,近6-7年来则受邀在乐龄中心教《美以美之旅》,查阅了不少卫理宗及卫斯理的生平书籍与资料,却没有很注意怀特菲尔德这个人的所作所为。今年开始在《卫理报》撰写系列以美国为主的《美以美的故事》,是依据2013及2016年在美国的美以美寻根探溯之旅的地点与相关人物而切入,终于在乔治亚州的萨瓦那市附近的“毕士大孤儿院” (Bethesda Orphanage,现称Bethesda Academy,现为美国卫理文化遗址之一)参观时,就遇到怀特菲尔德的故事。去年有机会买到并近日才因为要写该院故事而读了这本有关他的传记《怀特菲尔德传》。原来怀特菲尔德与卫斯理兄弟都是卫理运动,今天来说是循道卫理宗的奠基人呢!

  怀特菲尔德(George Whitefield, 7 December 1714 - 30 September 1770)被誉为“18世纪搅动欧美的大复兴家,保罗之后最杰出的传道人”。在下只耳闻基督教史有一位上帝留声机,讲道王子司布真(Charles Haddon Spurgeon,1834年6月19日-1892年1月31日),原来怀特菲尔德也是讲道王。

  乔治怀特菲于1714年出生于英国的Gloucester镇的父亲经营的贝尔酒店(Bell Inn)。从小就有成为牧师的愿望,15岁在学校开始过虔诚的宗教生活,在思想丶言语丶行为方面都很谨慎,在大斋节期间曾禁食36小时。(页5-7)。18岁,1732年进入牛津大学,结识并与参约翰卫斯理两兄弟所组成的圣洁会(Holy Club)因而受到强烈的影响。这批人虔诚热心,被称为圣经之蛾(Bible Moths)及循规蹈矩者(Methodists)。22岁时,1736年他被被按立为英国国教副牧并第一次讲道,就“逼疯"了15人,(页23)由此可知他具有当众演讲的奇妙能力。1736年约翰卫斯理去了美洲的乔治亚,由英国的奥格索普将军(Coloniel Oglethorpe)于1733年创始的移殖区,给那些从债主的监狱中释放出来的人及遭受天主教迫害的人在那里得到庇护与安居乐业。约翰写信给怀特菲尔德请他前来相助。由于当时英国圣公会的按立分为两个阶段,先按立为副牧(Deacon)后,第三年再按立为牧师(Elder),到正式出发去美洲约是一年后的事,不过他在那段时间进行一段“震惊全国讲道"的侍奉,包括到Bristol, Gloucestershire, Stonehouse, Cotswold等地方讲道,每个礼拜5-9次,听众多得惊人。他虽声称自己是Methodist,但教义上却渐偏向预定论。

  1737年12月30日,怀特菲尔德启自英国程并于1738年5月17日抵达美国乔治亚州(当时邀请他的约翰卫斯理已回去英国,他们可能在海面上擦身而过)。虽然船上患了热病,但很快的他就投入工作,在各殖民据点巡回布道,获得了强烈的回应,听众每天都不断地增加。5个月后,他回到英国为要按立长牧圣职,同时为他在乔治亚州创立的孤儿院募款,因为新移民到新地方后易得病而去世者众,留下许多孤儿。因船迷牧方向,在海上航行三个月才于1738年11月30日返抵英国。

  1739年1月接受按立牧师圣职后,于二月间到金斯伍德(Kingswood)煤矿等地方开始露天布道,渐渐地受到广大欢迎,听众由数百人到数千人,再到三丶四万人以上都有,反应空前热烈。 他也到伦敦的旷野Moorfields,海德公园及Mayfair等空地讲道,都受到极为热烈的欢迎。8月他又航向美洲,10月30日抵步刘易斯敦(Lewistown),并把所筹到的款项设立了毕士大孤儿院。此与同时,他展开了美洲布道之旅,被称为“大覚醒运动"(the Great Awakening),无疑是美国历史上属灵祝福最丰富的时期。他前后在美国14个月奠定了卫理宗的根基。(页85)

  1741年1月6日怀特菲尔德再次返英,解决与约翰卫斯理之间的分歧。11月14日与大10岁的伊利沙白雅各夫人(Mrs Elizabeth Games)结婚。他也在爱尔兰丶威尔斯等地巡回布道,造成了很大复兴但也面对反对。1744年第三度登陆北美洲,前后四年,所到之处很受欢迎。1743年返抵伦敦,成立了“加尔文主义循道会联盟”(The Calvinistic Methodist Association)。虽然循道卫理宗早期领袖尽管在教义上有差异,但在一件事上却是相似的,他们都以无所畏惧的勇气面对身体方面所受的攻击。

  1744年10月26日怀特夫妇(太太第一次,他第四次美国之旅),在罕布什尔州的约克郡登陆了。那时他29岁。由于毕士大孤儿需要经费,有一个朋友慷慨捐赠,在南卡罗来纳州买下一个种植园和一些奴隶,并把其中收入冋于支持孤儿院事工。这也因此怀特菲尔德被称为一个奴隶主!这是他近乎完美的事业上一个污点。有段日子,曾到百慕大休养一段日子,健康状况堪忧。

  1748年,怀特菲尔德从美国回来后不到两个月,就决定结束与加尔文主义循道会的正式关系,解决英国循道派的内部纷争,并向贵族传福音。在他生命的最后20年,他宣称让自己做所有人的仆人。之后,他前后又去了美国三趟。1763年第六次美国之行。1764年扩大孤儿院事工,设立学院。 1769年,怀特菲尔德第七次也是最后一次访问美国,身体状况已极度恶劣,仍坚持巡回布道为主得灵魂。1770年9月29日晚上,在前晚波士顿路上的埃克塞特,有群众在田里准备好了一个平台,讲了最后一次的2个小时的道。然后,前往Newburyport的约拿单帕森斯牧师家住宿,第二天早上七点钟他歇了地上的劳苦,安息主怀,享年56岁。怀特菲尔德一生传道34年,讲道30,000次,在有形的教堂建筑中,更走到露天旷野去大声疾呼,用纯正的福音把那个世代从信仰的沉睡中唤醒。他声音洪亮,口才极佳,走到哪里,哪里就燃起奋兴的烈火,不良风气一扫而光,属灵空气焕然一新。(2020年3月22日)

作者简介  · · · · · ·

阿诺德·达里茂(1911-1998),曾担任浸信会牧师38年,也是的杂志《福音派浸信会》的编辑,美国著名的18世纪基督教人物传记作家。写过《司布真传》、《查尔斯·卫斯理传》、《爱德华·欧文传》等。

毕大卫传

本书是大思想家爱德华滋根据自己的好友毕大卫的日记为其编纂的传记,也是爱德华滋编纂的唯一一本传记。毕大卫(1718~1747年)成年后大部分时间都在北美土著印第安人中工作,是跨种族、跨文化交流的先驱和重要纽带。因他短暂的一生经历诸多苦难,他的传记和日志真实记录了他的心路历程,失败之后的反思和蒙恩典之后的感激,朴实而真切,激励了一代又一代的人。此书1749年甫一出版,即广受赞誉,一版再版,经久不衰。毕大卫的生平不仅激励人心,对美国高等教育也影响颇深。因耶鲁大学开除毕大卫并拒绝再次接纳他,此事促成了普林斯顿大学的前身——新泽西学院的成立。后因受毕大卫精神的鼓舞,1748年达特茅斯学院成立,致力于北美土著人士教育。耶鲁大学后来以毕大卫命名了一座教学楼,也是该校园唯一一座以被开除之人命名的建筑。

竭誠為主、願被藐視——向印地安人傳福音的畢大衛

畢大衛(David Brainerd)少時失去雙親,性格抑鬱孤獨,卻被主得著,立志傾盡一生獻給主。

他是印第安曠野使徒,每天騎著瘦馬跋涉曠野,在散居的印第安人中傳福音,飽經寒冷、飢餓、疾病之苦,但印地安人始終對福音冷漠;他彷彿宣教界的梵谷,一生的努力看不見任何果效。

但他遺留下的日記,讓人看見禱告深處熾烈燃燒的靈魂,感動後世無數屬靈偉人。約翰衛斯理說:每一個傳道人都應用心讀畢大衛的日記。

「若我有一千個靈魂,只要他們有點點價值,我都要完全奉獻與 神。現在我在病中,天天痛苦不已,我一切的安慰就是能爲主做一點點工作,不論是我講的、或寫的、或別的事。」——畢大衛

「我在這,請差遣我,差遣我到世界的地極,差遣我到蠻荒之地的未得之民那裡,領我離開世上一切的安逸,甚至差我送死,只要能服事祢並宣揚祢的國度。」我們是否也願像畢大衛一樣,憑著對主的信心,去到需要福音的人群中呢?

爱德华滋传

本书简介

爱德华滋,基督教历史上著名的学者型牧师,美国最伟大的神学家,美洲第一次大觉醒运动的点火人,普林斯顿大学校长。本书是中国首部完整的爱德华滋传记作品,完整地记述了他的一生的服侍与探索。在当今的中国教会,需要传扬敬虔的属灵传统,也需要历史上那些伟大人物的激励,这本书相信可以让中国的基督徒更多地了解那些伟大的年代。本书附录为香港基督教文艺出版社出版《爱德华滋选集》的节选本,选用了爱德华滋的自述、日记、及一些著名的讲道,包括广为人知的《落在愤怒之神手中的罪人》。 

本书属于“新教著名人物传记译丛”,同属此丛书的还有《忠心牧者:莱尔传》、《司布真传》、《慕勒传》、《诺克斯传》和《英国复兴领袖传》等书。

传主简介

约拿单·爱德华兹 (Jonathan Edwards 1703-1758),被公认为美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哲学家和神学家,曾任新泽西大学(后来的普林斯顿大学)校长,是当时的大觉醒运动的领袖之一。他的著述除了《宗教情感》之外,还有《意志的自由》、《真美德的本质》、《救赎的历史》等,编著有《毕大卫传》(又译“大卫·布雷纳德的生平与日记”)。除此之外,爱德华兹还有《落在愤怒之神手中的罪人》等著名讲章。

目录  · · · · · ·

序:美洲大复兴的点火人
引言
第1章 童年
第2章 拓荒者的后裔
第3章 复兴热望
第4章 在耶鲁求索
第5章 初次牧会
第6章 回到东温莎
第7章 北安普敦讲坛
第8章 复兴的开端
第9章 大觉醒运动
第10章 义怒布道
第11章 宗教情操真伪辨
第12章 被弃绝
第13章 告别讲道
第14章 拜访斯托克布里奇
第15章 挺进边疆
第16章 争战
第17章 服侍印第安人
第18章 任职普林斯顿及去世
第19章 尾声
附录:爱德华滋选集
第1篇 立志
第2篇 自述
第3篇 为原罪论辩护
第4篇 圣灵将上帝超自然之光直接照彻人心,乃合乎《圣经》和理智的道理
第5篇 落在忿怒之上帝手中的罪人
第6篇 上帝因人全靠他得救赎而受了荣耀

慕安德烈传

“南非的使徒”,南非最受爱戴的灵修作家

敬虔又丰富的一生

慕安德烈(1828-1917)著名福音布道家和牧师,出生于南非的赫拉夫—里内特,是荷兰改革宗教会传教士的后代,10岁时同哥哥一起前往苏格兰完成了正规教育,并在荷兰接受了三年神学教育之后,返回南非成为一名宣教士。他一生事奉的年日达67年之久,被称为“南非的使徒”。

他注重灵修、祷告,一生著述丰富,约有240本,如《住在基督里》、《谦卑》、《内在生活》等,是深受全世界基督徒喜爱的宝贵灵修精品。

我曾读过许多书籍,其中尤以慕安得烈的书最有吸引力,他的书若不是排在第一位;也应列在前面几位之中……如果在各他的信徒广泛阅读他的书,我深信这将在世界各地带来一个空前的大复兴。

——F. B. 迈尔(Frederick Brotherton Meyer)

牧师  灵修作家

作者简介

蔡丽安(Leona Choy)由衣阿华州一对捷克父母所生,毕业于伊利诺斯州的惠顿学院。她人生经历丰富,是弗吉尼亚州温切斯特的金色早晨出版社的管理编辑。蔡丽安曾十四次到过中国。她写作、编著、与他人合著了三十多部书。

约翰·欧文传

本书记录了约翰·欧文(1616~1683)的一生。欧文是17世纪英国清教徒,不从国教者领袖之一,曾任牛津大学教务长。克伦威尔出任护国公期间,欧文担任长期议会的议员,并为克伦威尔起草了拒绝王位的宣言。王政复辟后,欧文因反对国教而受逼迫。后来国王与不从国教者修复关系时,欧文又一次发挥了重大作用,在他的斡旋下,约翰·班扬等著名清教徒得以出狱。
您可能听说过许多清教徒的事,读过他们的书,甚至听到“清教徒”这几个字就肃然起敬。但你真的了解他们是什么样的人吗?知道他们怎样为人处世,怎样度过今生吗?从本书中,您应该可以一瞥清教徒的真颜。
欧文不仅是学术大师,写了不少经典巨著,也是教导大众信仰知识的导师,写了许多浅显易懂的小册子。他们不是两耳不闻窗外事的隐者,而是对普天下的灵魂心怀爱心,想要在一切事上荣耀神,秉行公义,制造良好的传福音的环境。

作者简介:
安德烈·汤姆森(1814~1901),19世纪英国传记作家、中东历史专家,因撰写的巴勒斯坦游记而闻名。本书是他早期的作品之一。

目录
第一章 学生时代
第二章 牧者生涯
第三章 牛津校长
第四章 晚年时光
附录
欧文的墓志铭
欧文书信选
译名表
人名
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