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eorge Whitefield, God’s Anointed Servant in the Great Revival of the Eighteenth Century
作者:[美]阿诺德.达里茂(Arnold Dallimore)
译者:陈凤
出版:[中]华夏出版社
日期:2008年5月
页数:265
讲到循道卫理运动(Methodist Movement)的创始与发展历史,一般人想到的是卫斯理兄弟,怀特菲尔德则被人忽略了。在下10多年前曾撰写《踩踏卫斯理的脚踪》一书,近6-7年来则受邀在乐龄中心教《美以美之旅》,查阅了不少卫理宗及卫斯理的生平书籍与资料,却没有很注意怀特菲尔德这个人的所作所为。今年开始在《卫理报》撰写系列以美国为主的《美以美的故事》,是依据2013及2016年在美国的美以美寻根探溯之旅的地点与相关人物而切入,终于在乔治亚州的萨瓦那市附近的“毕士大孤儿院” (Bethesda Orphanage,现称Bethesda Academy,现为美国卫理文化遗址之一)参观时,就遇到怀特菲尔德的故事。去年有机会买到并近日才因为要写该院故事而读了这本有关他的传记《怀特菲尔德传》。原来怀特菲尔德与卫斯理兄弟都是卫理运动,今天来说是循道卫理宗的奠基人呢!
怀特菲尔德(George Whitefield, 7 December 1714 - 30 September 1770)被誉为“18世纪搅动欧美的大复兴家,保罗之后最杰出的传道人”。在下只耳闻基督教史有一位上帝留声机,讲道王子司布真(Charles Haddon Spurgeon,1834年6月19日-1892年1月31日),原来怀特菲尔德也是讲道王。
乔治怀特菲于1714年出生于英国的Gloucester镇的父亲经营的贝尔酒店(Bell Inn)。从小就有成为牧师的愿望,15岁在学校开始过虔诚的宗教生活,在思想丶言语丶行为方面都很谨慎,在大斋节期间曾禁食36小时。(页5-7)。18岁,1732年进入牛津大学,结识并与参约翰卫斯理两兄弟所组成的圣洁会(Holy Club)因而受到强烈的影响。这批人虔诚热心,被称为圣经之蛾(Bible Moths)及循规蹈矩者(Methodists)。22岁时,1736年他被被按立为英国国教副牧并第一次讲道,就“逼疯"了15人,(页23)由此可知他具有当众演讲的奇妙能力。1736年约翰卫斯理去了美洲的乔治亚,由英国的奥格索普将军(Coloniel Oglethorpe)于1733年创始的移殖区,给那些从债主的监狱中释放出来的人及遭受天主教迫害的人在那里得到庇护与安居乐业。约翰写信给怀特菲尔德请他前来相助。由于当时英国圣公会的按立分为两个阶段,先按立为副牧(Deacon)后,第三年再按立为牧师(Elder),到正式出发去美洲约是一年后的事,不过他在那段时间进行一段“震惊全国讲道"的侍奉,包括到Bristol, Gloucestershire, Stonehouse, Cotswold等地方讲道,每个礼拜5-9次,听众多得惊人。他虽声称自己是Methodist,但教义上却渐偏向预定论。
1737年12月30日,怀特菲尔德启自英国程并于1738年5月17日抵达美国乔治亚州(当时邀请他的约翰卫斯理已回去英国,他们可能在海面上擦身而过)。虽然船上患了热病,但很快的他就投入工作,在各殖民据点巡回布道,获得了强烈的回应,听众每天都不断地增加。5个月后,他回到英国为要按立长牧圣职,同时为他在乔治亚州创立的孤儿院募款,因为新移民到新地方后易得病而去世者众,留下许多孤儿。因船迷牧方向,在海上航行三个月才于1738年11月30日返抵英国。
1739年1月接受按立牧师圣职后,于二月间到金斯伍德(Kingswood)煤矿等地方开始露天布道,渐渐地受到广大欢迎,听众由数百人到数千人,再到三丶四万人以上都有,反应空前热烈。 他也到伦敦的旷野Moorfields,海德公园及Mayfair等空地讲道,都受到极为热烈的欢迎。8月他又航向美洲,10月30日抵步刘易斯敦(Lewistown),并把所筹到的款项设立了毕士大孤儿院。此与同时,他展开了美洲布道之旅,被称为“大覚醒运动"(the Great Awakening),无疑是美国历史上属灵祝福最丰富的时期。他前后在美国14个月奠定了卫理宗的根基。(页85)
1741年1月6日怀特菲尔德再次返英,解决与约翰卫斯理之间的分歧。11月14日与大10岁的伊利沙白雅各夫人(Mrs Elizabeth Games)结婚。他也在爱尔兰丶威尔斯等地巡回布道,造成了很大复兴但也面对反对。1744年第三度登陆北美洲,前后四年,所到之处很受欢迎。1743年返抵伦敦,成立了“加尔文主义循道会联盟”(The Calvinistic Methodist Association)。虽然循道卫理宗早期领袖尽管在教义上有差异,但在一件事上却是相似的,他们都以无所畏惧的勇气面对身体方面所受的攻击。
1744年10月26日怀特夫妇(太太第一次,他第四次美国之旅),在罕布什尔州的约克郡登陆了。那时他29岁。由于毕士大孤儿需要经费,有一个朋友慷慨捐赠,在南卡罗来纳州买下一个种植园和一些奴隶,并把其中收入冋于支持孤儿院事工。这也因此怀特菲尔德被称为一个奴隶主!这是他近乎完美的事业上一个污点。有段日子,曾到百慕大休养一段日子,健康状况堪忧。
1748年,怀特菲尔德从美国回来后不到两个月,就决定结束与加尔文主义循道会的正式关系,解决英国循道派的内部纷争,并向贵族传福音。在他生命的最后20年,他宣称让自己做所有人的仆人。之后,他前后又去了美国三趟。1763年第六次美国之行。1764年扩大孤儿院事工,设立学院。 1769年,怀特菲尔德第七次也是最后一次访问美国,身体状况已极度恶劣,仍坚持巡回布道为主得灵魂。1770年9月29日晚上,在前晚波士顿路上的埃克塞特,有群众在田里准备好了一个平台,讲了最后一次的2个小时的道。然后,前往Newburyport的约拿单帕森斯牧师家住宿,第二天早上七点钟他歇了地上的劳苦,安息主怀,享年56岁。怀特菲尔德一生传道34年,讲道30,000次,在有形的教堂建筑中,更走到露天旷野去大声疾呼,用纯正的福音把那个世代从信仰的沉睡中唤醒。他声音洪亮,口才极佳,走到哪里,哪里就燃起奋兴的烈火,不良风气一扫而光,属灵空气焕然一新。(2020年3月22日)
作者简介 · · · · · ·
阿诺德·达里茂(1911-1998),曾担任浸信会牧师38年,也是的杂志《福音派浸信会》的编辑,美国著名的18世纪基督教人物传记作家。写过《司布真传》、《查尔斯·卫斯理传》、《爱德华·欧文传》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