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父 Priest (1994)

导演: 安东尼娅·博德
编剧: 吉米·麦戈文
主演: 莱纳斯·罗彻 / 汤姆·威尔金森 / 罗伯特·卡莱尔
类型: 剧情 / 同性
制片国家/地区: 英国
语言: 英语
上映日期: 1994
片长: 105 分钟 / USA: 98 分钟 / Argentina: 98 分钟
IMDb: tt0110889

英國電影,一位年輕牧師陷入同性戀困擾,帶來個人信仰的危機。此片引起極大爭議,也應觸及教會和社會的同性戀議題而受到關注。

《神父》是一部 1994 年的英國劇情片,由安東尼婭·伯德 (Antonia Bird) 執導。吉米·麥戈文的劇本講述了一位羅馬天主教牧師(萊納斯·羅奇飾)與兩個引發信仰危機的困難作鬥爭的故事。這部電影的上映引起了爭議,並受到教會的譴責。

格雷格·皮爾金頓神父剛剛被分配到利物浦市中心的聖瑪麗教區,他驚訝地發現馬修·托馬斯神父與教區管家瑪麗亞·克里根發生了性關係。此外,托馬斯神父是一位左翼激進分子,也是解放神學的直言不諱的支持者,這導致他與主教不斷發生衝突和爭吵,而主教卻很欣賞他的能力。

雖然年輕主角的個人傳統保守主義和宗教信仰因年長牧師公然無視他的獨身誓言而受到冒犯,但他仍在與自己的同性戀衝動作鬥爭,特別是在他在當地的同性戀聚會場所遇到了一個在名叫格雷厄姆的男人之後,兩人開始了一段浪漫的生活。

與此同時,學生麗莎·昂斯沃斯 (Lisa Unsworth) 承認,她受到父親的性虐待,父親證實了她的說法,並且沒有表現出任何內疚感,也沒有任何停止的願望。然而,兩人都在告解室中透露了他們的秘密,因此格雷格神父必須尊重懺悔聖事的神聖性,並且不要透露他被告知的內容。他試圖警告她的母親密切注意她,但天真的女人相信她的女兒在丈夫的照顧下是安全的。

當昂斯沃斯夫人發現她的丈夫猥褻麗莎並意識到牧師知道發生了什麼事時,她猛烈抨擊了他。更令他痛苦的是,他因與格雷厄姆在停放的汽車中發生性關係而被捕。他承認了這一指控,而他是天主教牧師這一事實成為了一個轟動的新聞。這個故事登上了當地報紙的頭版頭條,由於無法面對教區居民,格雷格神父搬到了一個偏遠的鄉村教區,由一位不滿和無情的牧師領導。馬修神父說服他返回聖瑪麗教堂,兩人主持了一場彌撒,但由於反對格雷格神父出現在祭壇上的人們的大聲抗議而打亂了彌撒。馬修神父要求他們離開教堂。隨後,兩位神父開始分發聖體聖事,但剩下的教友無視於格雷格神父,而是排隊接受馬修神父的聖餐。麗莎終於走近年輕的神父,兩人相擁而泣。

馬禮遜墓地— 馬禮遜教堂&基督教墳場

地址:澳門,白鴿巢前地29號17
東方基金會會址旁邊,前東印度公司駐華商務監督住所。白鴿巢公園旁邊。
網址:www.morrisonchapel.com

16世紀,在經過多次考察和嘗試後,擁有強大船隊的葡萄牙人最終定居澳門,作為面向當時中國的一個據點。

隨著葡萄牙人開放澳門,1552年,福音由耶穌會傳教士傳入澳門。 1807年,新教則是由第一位來華新教傳教士羅伯特·馬禮遜傳入。

筆者日前訪問了這座坐落於澳門基督教墓地的馬禮遜教堂,這為一座白色的羅馬風格的小聖堂,教堂的畫窗上刻有一本聖經的圖案,上面寫著“太初有道” 。這就是澳門最古老的基督教傳道所。

這間教堂雖然以馬禮遜命名作為紀念,但其實它的前身和馬禮遜並沒有直接關係。根據馬禮遜教堂(Morrison Chapel)門前的公告欄介紹,馬禮遜教堂全名為聖公會馬禮遜堂(MacauProtestant Chapel(Anglican Mission)),原為英國東印度公司於1821年建造,是澳門第一座基督教傳道所。

從18時期晚期到1834年,東印度公司在中國經商,其章程規定,英國必須差遣聖公會牧師來負責供應僱員的屬靈需要,並且僱員必須定期參加教會禮拜;所有在教堂舉辦的洗禮,婚禮和葬禮儀式都必須記錄下來,定期發送給倫敦總部。

1834年,東印度公司失去了在華貿易的壟斷權,隨之也失去了馬禮遜教會的管理權,轉而由英國政府管理。 1870年,管理權則轉移到受託管理委員會,受託管理委員會至少要有三名領事或兩名居住在澳門、來自兩個擁有新教的國家的高級代表組成。通常,委員會的成員來自英國,美國,荷蘭和德國等。 1921年,杜培義主教(Bishop Duppuy)推動教堂重建,但教堂必須滿足兩個條件-重建後的教堂必須隱藏在高牆之後,而且不能有教堂敲鐘。隔年,教堂重建工作完成,祝聖為“上帝的聖殿”,就是現今的馬禮遜堂。

二戰時,來自香港聖公會女助祭李添媛(Florence Li)負責教堂,教堂當時成了澳門難民的避難所。因抗日期間澳門牧養的需要,李添媛在1944年1月15日被按立為普世聖公會第一位女牧師。

二戰後,教堂以馬禮遜命名。

目前,馬禮遜堂由香港聖公會澳門傳道區轄管,並依照聖公會禮儀進行禮拜。會眾來自不同的宗派,多達11種民族。

如今走在這座具有歷史感的白色的小聖堂,可以看到它的兩旁嵌入牆體的紀念碑是用來紀念久居澳門的美國人詹姆斯·安迪葛(James B. Endicott,1814-1870)及一位牧師的兒子亨利·馬基臣(Henry Davies Margesson,1823-1869),左右兩邊的牆上掛著七幅畫,記錄著這個教堂的歷史,同時也紀念著馬禮遜在華的宣教工作。

第一位來華新教傳教士馬禮遜及其家人則埋葬在禮拜堂後面的基督教墳場(又稱馬禮遜墓地)。 1821年,馬禮遜的妻子在澳門病逝。當時,馬禮遜受聘於東印度公司從事翻譯工作,請東印度公司出面向遭葡萄牙殖民的澳門政府申請將現址改為墳場,由此,成為了澳門第一座基督教新教墳場。 1857年,市政廳禁止市區埋入任何死者,墳場因此關閉,完整保存至今。

馬禮遜同妻子瑪麗和大兒子約翰埋葬於此。馬禮遜墓碑的旁邊有一塊小小的碑石,埋葬其夭折的小兒子詹姆斯。墓碑旁立有《馬禮遜博士去世百年紀念碑誌》,由中華基督教會廣東協會全體會友敬立,時間為1934年8月1日。馬禮遜全家的墓碑對面則是內地會創始人戴德生岳父台約爾牧師(Samuel Dyer)的長眠之處。

墓園共有189座墓地,埋葬多為來華的英國商人,殖民主義者和在戰爭中身亡的將領和傳教士。其中包括著名的英國畫家喬治·錢納利(George Chinnery)。

From: https://chinachristiantimes.com/news/28409/%E7%89%B9%E5%86%99%E4%B8%A8%E6%BE%B3%E9%97%A8%E6%9C%80%E5%8F%A4%E8%80%81%E7%9A%84%E5%9F%BA%E7%9D%A3%E6%95%99%E4%BC%A0%E9%81%93%E6%89%80%EF%BC%9A%E9%A9%AC%E7%A4%BC%E9%80%8A%E6%95%99%E5%A0%82

戴德生紀念堂(墓址)— 鎮江宣德堂

地址:江苏省,镇江市,丹徒区,九华山南路777号,宣德堂 (华府天地对面)

戴德生紀念堂是中國內地公開展示的第一間以差會、傳道為主題的展覽紀念堂,也是「中國內地會」」宣教士歷經150年的歷史見證

為了將福音傳入中國內地,瑪莉亞和戴德生先後葬身中國,成為落在土裡的麥子。或許有人會好奇:「經過一百多年的時光,特別是在各樣的戰亂和動盪之後,他們的墳墓還安在嗎?」對戴家後代而言,這更是不言可喻的關切。雖然知道戴德生和瑪莉亞並不困居區區四方墳地,但仍盼望能見到先人佇足之處,畢竟那具有特殊的意義。

1983年,戴德生的曾孫戴紹曾牧師、玄孫戴繼宗牧師連同家人共十一人,前往江蘇鎮江進行尋跡之旅,但當地已是滄海桑田、人事全非,墓地、墓碑根本毫無蹤跡可循。雖然此行鎩羽而歸,但鎮江福音堂的胡士輝牧師卻將此事放在心中,四處留意、打聽戴家墳墓的下落。1986年,他們終於在鎮江博物館的一個儲物間裡發現了戴德生的墓碑!早年館方還無法辨認墓碑上的外文,只見那石碑高級,料定主人是個頗有來頭的洋人,便先蒐藏起來,剛好躲過了文革時期的破壞。
能夠尋得戴德生的墓碑已是神蹟,沒想到後頭還有更多奇事。

2012年,在揚州的古玩市場,一塊墓碑吸引了黃姓台商的注意。玩古董的人其實不太碰墓碑,而這塊墓碑只剩半截,但他感覺這並非尋常之物,雖不知這墓碑的主人是誰,心中卻有莫名的感動要收購此物。為了避免古玩商藉機抬價,老經驗的黃先生使出了聲東擊西的策略,假裝中意另一件古物,再說服老闆順便將那墓碑一併賣出。上網搜尋相關資料後,還沒信主的黃先生赫然發現,這是與華人教會淵源深厚,戴德生之妻瑪莉亞的墓碑。之後,透過在台灣教會參加日語課的妻子,他輾轉與戴繼宗牧師取得聯繫,並樂意無償將墓碑完璧歸趙贈與戴家。

2013年,一位開發商買下鎮江原屬西僑公墓之地,準備大興土木建成高級住宅。因為墓主們都是外國人,其後代多半早已不在中國,整個墓地幾乎是一片荒場。或許這是尋找戴德生墓地的最後機會,熱心的鎮江福音堂尹素華牧師決心做最後的嘗試,請博物館的考古團隊,協助探測戴德生與瑪莉亞的棺木存在與否。但是,這塊墓園已面目全非,而如前所述,墓上的石碑也早已不在其位,如何能夠找出埋在地下的戴德生和瑪莉亞呢?

他們細心比對戴德生葬禮時及其他老照片,從圍繞墳墓的矮牆、鋪在地上的幾塊大石板,推測出大致的位置,隨後又在那裡找到了戴存仁牧師為父母親所立的中文墓碑,終於確定那就是戴氏夫婦埋骨之處。

然而,戴氏夫婦的墓葬要何去何從呢?

首要任務是搬遷。開發商主動協助,且分文不收,連同水泥構造、四圍的土牆,整塊墓葬被挖掘起來,形成一個完整的大土方。為覓地安置,在陳思源建築師與尹牧師的牽線與奔走之下,正在興建中的鎮江宣德堂鐘樓似乎是個可行的地點,畢竟戴家與當地信徒均盼望戴德生繼續長眠鎮江。

發現戴家墓的時候,鐘樓設計已在進行,格局大小竟剛好適合安放墓葬,上帝的預備正恰到好處,墓碑與棺木終可合體!在墓址安放之後,四周還留有一些空間,正好做為展示、介紹之用。這個鐘樓將命名為德生樓,一進樓就能看到戴德生、瑪莉亞的墓碑,重現兩人的墓,地下室則是他們的墓葬,以及兩人生平工作的展示說明,二樓則將作為相關宣教歷史的展示空間。

德生樓會變成一座紀念館、觀光景點,甚至某種「聖地」嗎?這就是上帝想說的故事嗎?從發現墓碑、墓葬出土到德生樓,在內地會創立150週年前夕,上帝似乎要再一次藉祂僕人說話。150年前,為了將福音傳給未曾聽過福音的內地萬民,上帝感動戴德生創立中國內地會,單單倚靠祂的供應,單單傳講祂的寶貴十架⋯⋯。

若您有機會造訪這座德生樓,將可以看到戴存仁在墓碑上的題字:「他雖然死了,卻因信仍舊說話。」戴德生今日仍舊對您我說話,繼續高舉十架,繼續見證上帝的供應,繼續激勵我們投入未完的大使命⋯⋯。願那感動戴德生的靈加倍感動我們!

From: omf.org/hk/talikingtomb

關於戴德生簡介可參考:
https://www.bdcconline.net/zh-hant/stories/taylor-james-hudson

https://zh.wikipedia.org/zh-tw/%E6%88%B4%E5%BE%B7%E7%94%9F#%E9%A6%96%E6%AC%A1%E4%BE%86%E8%8F%AF

香港墳場 Hong Kong Cemetery (Happy Valley)

地址:香港,跑馬地,黃泥涌道,永光苑(旁邊是天主教墳場)

1、郭實臘(郭士立)簡介:
www.bdcconline.net/zh-hant/stories/guo-shila
進門在一個小教堂旁邊就能看到。
2、韓山明
進門右手到底上坡後能找到,在楊衛雲旁邊。

GBA Ships 福音船

網址:www.gbaships.org

1971 年2 月18 日,世界福音動員會(Operation Mobilisation,簡稱OM)真道號(Logos)先驅船與義工船員離開鹿特丹(Rotterdam)造船廠,駛往倫敦向支持者展示改裝好的船艦,裝載書籍,啟航前往印度。

50年過去,4艘福音船航行的海里足以環繞地球5次。船員接待了近4900 萬訪客,並在岸上接觸更多的人。真道號(Logos)、忠僕號(Doulos)、真道二號(Logos II)和望道號(Logos Hope)為150個國家帶來知識、支援與希望。他們分發了數百噸書籍和援助物資,支援自然災害的受災社區,並與社會邊緣的人同行。船上的義工大多是年輕人,來自60多個國家,他們透過船上的服事經歷裝備自己,信心得著增長,他們的付出也激勵更多人走上服事的路。

福音船行政總裁Seelan Govender 指出:「我們回顧過去50 年福音船事工對世界的影響,非常謙卑和榮幸能被神使用。福音的信息使生命轉化,數百萬人透過福音船,經歷福音在他們生命和社區的大能。福音的信息將繼續推動我們前行,因為我們相信還有數百萬人需要經歷神的愛。」

望僕號(2023)是繼組織歷史上真道號(Logos,1970至1988)、忠僕號(Doulos,1977至2010)、真道二號(Logos II,1988至2008)和望道號( Logos Hope,自2009)之後,第五艘此類的船隻。以下是Doulos Hope(望僕號)照片,Doulos取自希臘語,意為“僕人”。

上面書籍種類很多,最重要的是福音書籍,領人歸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