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卡塔姆山 (Mokattam Mountain) 洞穴教堂- Church Of Saint Simon The Tanner (Cave Church)

也叫St. Simon the Tanner Monastery, 裡面共有3-4個教堂可參觀。打車的話有些司機可能不會去因為要經過垃圾城環境比較亂,離開的時候也打不到車,需要路上叫一輛三輪摩托車帶到馬路,再在馬路打車,路邊會有些當地科普特基督徒司機,他會幫助你去想去的地方,價格也不貴不會亂要價,我們這次去還帶了輪椅,年輕的司機小哥在副駕放了輪椅艱難地把我們帶到了目的地,他手臂有一個十字架的圖案,雖然不同語言但相信終有那麼一天我們都會在新天新地一起敬拜這位獨一真神耶穌基督。

傳說與宗教根源

  • 教堂奉獻給 Simon the Tanner(西蒙‧裁皮匠),他是 Coptic Orthodox Church 傳統中十世紀末的一位工匠聖人。
  • 傳說內容:當時在 Al‑Muʿizz li‑Dīn Allāh(法蒂瑪王朝第4任哈里發)統治埃及時,有人以《馬太福音》17:20「你們若有信心如一粒芥菜種…能命這座山移開」為由,向其挑戰基督教的信仰。
  • 傳說中,教宗 Pope Abram of Alexandria(科普特教會的主教)在禁食禱告三天後,於異象中得見聖母瑪利亞,指示他去尋找西蒙‧裁皮匠。隨後西蒙與教眾祈禱,據說山體真的「移動」了。
  • 這個「移山」的奇跡使得西蒙被視為奇蹟的施行者,其事跡成為科普特教會中非常重要的信仰象徵。

社群與地理背景

  • 教堂建於位於開羅東南部的 Mokattam Mountains(莫卡塔姆山)斜坡上,具體來說是在垃圾回收社區 Manshiyat Nasr(俗稱「垃圾城」)範圍內。
  • 這裡的居民以 Zabbaleen 為主,是一支從埃及上埃及地區遷移至開羅的集體,從事城市垃圾收集、回收與再利用。
  • 在 1969 年之後,市政府將垃圾收集群體集中到該山坡一帶。於 1970 年代中期,該社區開始建設較為固定的教堂。

建築與建設歷程

  • 雖然傳說奇蹟可追溯至十世紀,但目前這座教堂的實際建設是二十世紀末、二十一世紀初。根據資料:1974 年在山體內發現一個被數百噸巨石阻塞的洞穴。
  • 工人耗費多年時間清除碎石,於 1991 年左右開始將洞穴改造成可供敬拜的空間。
  • 建築特色包括:大洞穴經過人工開挖與結構加固,上下兩層:上層為「聖西蒙會堂」(St Simon’s Hall),下層為「聖馬可教堂」(St Mark’s Church)等。
  • 外牆及岩壁上裝飾大量以研磨岩石雕刻出的聖經場景,部分由波蘭藝術家(如 Mario Zajac)創作。

社會功能與文化意義

  • 教堂不僅為宗教場所,同時成為 Zabbaleen 社區集會、禮拜、信仰與社會服務中心。資料透露,該地還設有學校、弱聽者訓練中心、職業教育等。
  • 其規模殊為壯觀:據稱可容納約 20,000 人,是中東地區最大的教堂之一。
  • 更重要的是,這個地點象徵了被邊緣化群體(垃圾收集者群體)通過信仰與集體行動,構建起自我尊嚴與社區認同。這種「從垃圾城到信仰聖地」的轉變,極具文化與社會學意義。

土耳其- 卡帕多奇亞 Cappadocia- 烏奇薩爾城堡 Uçhisar Castle

🏰 烏奇薩爾城堡 Uçhisar Castle

「岩石上的堡壘,信仰中的燈塔」


📍 位置與概況

烏奇薩爾城堡位於土耳其卡帕多奇亞地區的最高點,距格雷梅(Göreme)約 5 公里。它是由一整塊巨大的火山凝灰岩所形成的天然山峰,古人順著岩壁開鑿出無數的洞穴、通道與房間,構成一座天然的防禦城堡。

從城堡頂部可以俯瞰整個卡帕多奇亞平原,是早期修士和居民的瞭望點與避難所


🕊️ 歷史背景:信仰的堡壘

在公元 4 世紀以後,隨著基督教在羅馬帝國合法化(君士坦丁大帝《米蘭敕令》),卡帕多奇亞成為東方修道運動的中心之一。

但在這之前,這裡曾是被迫害的基督徒的藏身之地。他們逃離羅馬軍隊的追捕,躲進火山岩地區挖掘出的洞穴與地下通道中。

烏奇薩爾城堡的內部就連接著龐大的地下隧道系統,與鄰近的格雷梅、凱馬克利(Kaymaklı)和德林庫尤(Derinkuyu)等地下城相互貫通,成為信徒之間秘密聯絡的安全路線。

因此,烏奇薩爾不僅是軍事堡壘,也是一座信仰堡壘——
在這裡,基督徒能在黑暗中聚會、禱告、抄寫聖經,保存信仰的火種。


✝️ 信仰與修道生活

中世紀拜占庭時期,烏奇薩爾的洞穴中出現許多小型教堂與修士房間
岩壁上仍可看到十字形浮雕與希臘文刻字。
修士們在這裡過著與世隔絕的生活:

  • 每日禱告、禁食與抄寫聖經;
  • 教導信徒認識基督生平;
  • 接待逃亡者,提供庇護與食物。

他們視這座岩堡為「天國的影子」——高聳、堅固、但隱於塵世。

這樣的生活精神深深影響了東方修道主義的發展,也讓卡帕多奇亞被稱為**「地底的信仰王國」**。


🕯️ 屬靈意義與默想

登上烏奇薩爾的山頂,是一場信仰的象徵旅程:
從地底的暗洞到山巔的曙光,正如基督徒從逼迫與隱藏走向榮耀與自由。

可以默想詩篇 18:2:

「耶和華是我的巖石、我的山寨、我的救主;我的神、我的磐石,我所投靠的。」

這節經文正如烏奇薩爾的形象:
一座岩石中的避難所,提醒人神是永不動搖的倚靠。


🌅 今日的見證

如今烏奇薩爾城堡仍矗立於卡帕多奇亞的天際線上,
當夕陽灑在岩壁上時,彷彿見證著那群早期信徒曾在這裡禱告、吟詩、堅守信仰的歷史。
這不僅是一座地理上的高峰,更是信仰史上的一座燈塔。

探索土耳其和埃及的教會歷史七天路線

第一天,伊斯坦布尔:圣索菲亚大教堂,小圣索菲亚教堂,东方快车,科拉教堂,聖喬治主教座堂,保加利亚圣斯德望堂 Bulgarian St. Stephen Church(鋼鐵教堂),船,夜睡大巴。

第二天,以弗所:塞爾丘克(Selçuk)的聖約翰大教堂(遺址,约翰墓),以弗所考古博物馆,亚底米神庙(遺跡),以弗所古城,玛利亚之家,大巴到代尼兹利。

第三天,希拉波利古城,包括腓力墓地和棉花堡;老底嘉古城,包括老底嘉教會;歌罗西教會;大巴到卡帕多奇亚。

第四天,卡帕多奇亚Cappadocia:Goreme open air musuem, 包括聖巴西流教堂。愛情谷,烏奇薩爾城堡Uchisar Castle,鴿子谷,德林庫尤地下城(Derinkuyu Underground City)。大巴到伊斯坦布尔。

第五天,伊斯坦布尔:聖安多尼聖殿 Church of St. Anthony of Padua, Istanbul; 聖特里亞達教堂(聖三一教堂) Hagia Triada Church; 军事博物馆,聖神聖殿主教座堂 Cathedral of the Holy Spirit. 飛機到埃及。

第六天,埃及金字塔,埃及博物館,尼羅河。

第七天,死亡城,垃圾城、洞穴教堂。科普特:聖喬治教堂Saint George Church, 耶穌之家,懸空教堂。

下面有一條線路可以走一圈,風景非常奇特和有屬靈含義。

🕊️ 卡帕多奇亞信仰之路地圖

從烏奇薩爾到格雷梅:在岩石與光之間的朝聖旅程


📍 路線概覽

這條路線約 4 公里,從 烏奇薩爾城堡(Uçhisar Castle) 出發,途經 鴿子谷(Pigeon Valley)愛之谷(Love Valley),最終抵達 格雷梅露天博物館(Göreme Open-Air Museum)
整條路線不僅是卡帕多奇亞最美的自然徒步道之一,更是一條能回溯早期基督徒信仰歷史的「地上朝聖之路」。


🏰 一、烏奇薩爾城堡:信仰的高處

這裡是整段旅程的起點。
早期基督徒在岩壁中開鑿居所與禱告室,以抵禦外敵。
站在城堡頂端,能望見整個卡帕多奇亞的山谷。
這正象徵信徒仰望神的盼望——

「我要向山舉目。我的幫助從何而來?
我的幫助從造天地的耶和華而來。」(詩篇 121:1-2)

這裡的岩石洞穴也提醒我們:
信仰並非建立在金碧輝煌的聖殿,而是在堅固的磐石中存留。


🕊️ 二、鴿子谷:聖靈的象徵

從烏奇薩爾步行約 20 分鐘即可進入鴿子谷(Güvercinlik Vadisi)。
山谷名稱來自岩壁上無數鴿舍。自拜占庭時期以來,僧侶養鴿不僅為取鴿糞作肥,更象徵 聖靈的臨在

當你走在谷中,看見鴿群飛翔、光線灑落岩洞之間,就像神的靈在這片荒原上運行。
這裡可默想:

「神的靈運行在水面上。」(創世記 1:2)
「我見聖靈彷彿鴿子降下,落在祂身上。」(約翰福音 1:32)

許多修士在這裡靜默禱告,尋求屬靈的平安與啟示。


❤️ 三、愛之谷:主愛的隱喻

再往北行,你會抵達愛之谷(Love Valley)。
谷內奇形怪狀的岩柱,被風蝕成向天而立的石塔。
雖然現今多作自然奇觀欣賞,但在信仰旅程中,它象徵堅固如磐的神愛——在荒蕪中仍然屹立不搖。

可默想:

「因為我深信無論是生,是死,是天使,是掌權的…
都不能叫我們與神的愛隔絕。」(羅馬書 8:38-39)

這裡提醒旅人:神的愛高過環境、超越時間。


⛪ 四、格雷梅露天博物館:從隱藏到榮耀

行程的終點是格雷梅(Göreme),也是信仰歷史的核心。
這裡的岩壁教堂群、彩繪壁畫、十字穹頂,都見證了卡帕多奇亞修士從地下信仰走向光明的歷程。

教堂內常見的畫像主題包括:

  • 基督的受洗與復活
  • 最後的晚餐
  • 天使報喜與升天

它們不僅是藝術作品,更是早期信仰宣告:「光照在黑暗裡,黑暗卻不接受光。」(約翰福音 1:5)


🌄 結語:信仰的地景

這條從烏奇薩爾到格雷梅的朝聖之路,是一場屬靈旅程的象徵:
從高處的瞭望 → 經過聖靈的山谷 → 體會神愛的堅定 → 最後進入光明的榮耀。

每一步都回應著主耶穌的話:

「你們是世上的光。城造在山上,是不能隱藏的。」(馬太福音 5:14)

當你走完這段路,會發現卡帕多奇亞不僅是一片奇岩地貌,
更是一幅由信仰雕刻出的屬靈風景。

土耳其- 內夫謝希爾Nevşehir- 德林庫尤地下城 Derinkuyu Underground City

✝️ 在地底的信仰之光──德林庫尤地下城的基督徒見證

在土耳其中部卡帕多奇亞的岩層之下,藏著一座龐大的地下城——德林庫尤(Derinkuyu Underground City)
這裡深達八十五公尺,有十三層之多,縱橫的通道、可封閉的圓石門、井口與糧倉,甚至有教堂、洗禮池、學校與墓穴。
它並非奇幻小說的場景,而是真實的歷史見證——見證早期基督徒在逼迫中如何以信心築起「地底的教會」。


一、在逼迫中尋找避難的信仰之民

公元一至四世紀間,羅馬帝國視基督信仰為威脅。
那些宣稱「耶穌是主」的信徒,常被追捕、處決、驅逐。
許多人逃離城市,來到安那托利亞高原,在柔軟的火山凝灰岩中掘出藏身之所。
他們在地底生活、禱告、聚會,將黑暗的岩洞變成光的所在

在德林庫尤,人們發現了明顯的基督教痕跡:
十字形的禮拜堂、受洗池、象徵永生的圓形通道。
在那裡,聖徒或許低聲吟唱詩篇:「耶和華是我的亮光,是我的拯救,我還怕誰呢?」(詩篇27:1)
即便身處深處,他們仍然相信那位復活的主能看見他們、與他們同在。


二、從地底到天上──一場信心的試煉

後來,當阿拉伯軍隊入侵安那托利亞時,這些地下城再次成為避難之所。
城門巨大的石輪可封閉通道,井與糧倉足以支撐數月,隧道可通往其他城鎮。
這不僅是建築的巧思,更是信心的堅持。

他們在封閉的黑暗裡存活,卻懷抱天上的盼望。
就如《約翰福音》所說:

「光在黑暗裡照耀,黑暗卻不接受光。」(約1:5)

在德林庫尤,這句話變成真實的歷史——黑暗的岩壁遮不住信仰的光。


三、地底的靈修寓意──在隱藏中被神看見

德林庫尤的存在,讓人想到《啟示錄》中那群「為道被殺之人」的呼聲(啟6:9–11)。
他們的血不在眾人眼前,卻被記念在神的祭壇下。
這些藏身於地底的信徒,正是那群「在地上為主作見證」的人。

對今日的我們而言,德林庫尤提醒我們:

信仰不在高處,而在願意為主降卑的深處。
光不在外顯的壯麗,而在黑暗裡仍堅持照耀的勇氣。


四、信仰的回聲──今日的朝聖

如今,德林庫尤已列入世界文化遺產(UNESCO)
遊客可沿著蜿蜒的階梯下探,親眼看見那古老的廳堂與狹窄的通道。
但若靜心片刻,似乎仍能聽見低語的禱告聲在岩壁間迴盪——
那是古老信徒的祈求,也是歷代聖徒的信心見證。


🕊️ 結語

在地底的黑暗中,他們沒有看見太陽,卻在心裡擁有更大的光。
德林庫尤不僅是一座地下城,更是一座信仰的燈塔
提醒我們:

「人點燈,不放在斗底下,是放在燈臺上,就照亮一家的人。」(馬太福音5:15)

那些躲在地底的基督徒,終於將光帶回地上。
他們的信仰,如今仍照亮歷史的深處,也照亮我們的心。

🕊️ 延伸導覽|從地底到岩壁──卡帕多奇亞的信仰長廊

離開德林庫尤的地底,你會在卡帕多奇亞山谷中,遇見另一個奇蹟──
格雷梅露天博物館(Goreme Open-Air Museum)
那裡的岩壁教堂、手繪壁畫與十字穹頂,正是早期地下信仰走向光明的延續。

在德林庫尤,信徒在地底低聲禱告;
在格雷梅,他們開始在岩壁上描繪基督受難、復活的圖像。
這兩地,像是信仰的兩個呼吸:
一個是隱藏中的忍耐,一個是重見天日的讚美。

🕯️
若德林庫尤象徵「信仰在黑暗中仍存」,
那麼格雷梅便象徵「信仰在光中被宣告」。

兩者共同訴說著同一個真理——

「無論在地底,或在山巔,主的教會都不被隱藏。」

地下城出口不遠處還有一個教堂,環顧四周這個小鎮如果不是這個地下城帶來遊客,經濟應該是比較一般的。

德林庫尤聖西奧多羅斯三聖教堂(Derinkuyu St. Theodoros Trion Church)

希臘文名:Agios Theodoros Trion
又名:葡萄藤教堂(Grapevine Church)


🏛 一、教堂的歷史背景

這座教堂建於19世紀中葉(1858年5月15日落成),是當時德林庫尤(舊稱 Malakopi)地區希臘東正教社群的重要教堂。

根據告示牌記載:

  • 教堂是在**奧斯曼帝國蘇丹阿卜杜勒邁吉德一世(Sultan Abdülmecid I)**統治時期建造。
  • 建造的動機與**聖斯特凡諾條約(San Stefano Treaty, 1878)**有關——奧斯曼帝國為了向當地希臘裔居民示好與「戰爭賠償的回報」,允許他們興建教堂。
  • 主要倡議者是當時的大都主教聖尼奧菲托斯(Metropolitan Neofitos of Iconion)
  • 建築師是希臘裔名匠 Kiriako Papadopoulos Efendi,他是當時赫拉迪斯(Haldiás)地區著名的建築師。

⛪ 二、建築風格與特色

這座教堂屬於典型的19世紀希臘拜占庭風格

  • 石造結構,外觀簡樸但比例莊嚴;
  • 高聳的鐘樓(bell tower),象徵光明與禱告的召喚;
  • 正面有三拱窗與三入口,象徵「聖三一(Trinity)」的信仰主題;
  • 內部原有壁畫與聖像,後來多已損毀或剝落。

教堂以**聖西奧多羅斯(St. Theodoros)**為主保聖人,他是拜占庭早期著名的殉道者與戰士聖人。教堂落成時特別祈願:

「願上帝藉著聖西奧多羅斯保護這片土地,免受一切災難。」


✝️ 三、信仰與歷史的交錯

19世紀時,德林庫尤地區仍有相當多的希臘裔東正教居民,他們在這座教堂中聚會、受洗、舉行婚禮。
這也是當地基督信仰由地下轉向地上的象徵

  • 早期信徒曾在地底藏匿禮拜(德林庫尤地下城);
  • 到19世紀,他們終於能在地面建立公開的教堂敬拜。

但隨著1923年希土人口交換(Greco–Turkish population exchange),希臘裔居民被迫遷往希臘,教堂被廢棄,鐘聲沉寂。
如今,它靜立在德林庫尤地下城入口外,成為信仰流轉與民族更替的見證


📜 四、時間軸簡表

年代事件備註
約公元1–4世紀地下城用作早期基督徒避難所地底信仰的起源
1858年5月15日聖西奧多羅斯教堂落成東正教重返地面敬拜
1923年希土人口交換,希臘裔撤離教堂廢棄
作為德林庫尤歷史地標保留旅客可外觀參觀

🌿 延伸

這座教堂就矗立在地下城的入口旁——
它像是一道「信仰的門」,象徵從地底黑暗走向天上光明。

地下,是隱藏的信仰;
地上,是重生的見證。

當你仰望鐘樓時,不妨想起這段歷史:
同一片土地,曾經讓信徒在地底禱告,如今讓十字架重見天日。

土耳其- 卡帕多奇亞 Cappadocia- 格雷梅露天博物館 Göreme Open Air Museum

✝️ 格雷梅/歌樂美露天博物館:岩洞中的信仰之光

在土耳其中部的卡帕多奇亞高原上,千奇百怪的火山岩構成了如夢似幻的地貌。這片土地,曾是早期基督徒的避難所,也是信仰在逼迫中發芽的地方。格雷梅露天博物館(Göreme Open Air Museum),見證了那一段以祈禱與堅忍為名的歷史。


一、荒野中的避難所

公元四至十三世紀間,當羅馬與拜占庭帝國的政治動盪、信仰衝突不斷,許多基督徒為了逃避逼迫,來到這片偏遠的火山岩區。他們在柔軟的凝灰岩中鑿出洞穴、建成修道院與教堂,於山石間敬拜、默想、抄經。

這些洞窟如今組成了格雷梅露天博物館的核心區域,1985年被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文化遺產(UNESCO World Heritage)


二、信仰的修道群體

格雷梅是早期**東方修道主義(Monasticism)**的重要中心之一。
修士們遠離塵世,立志過禱告與禁食的生活,追求心靈的潔淨與與神親近的默觀。

他們效法「沙漠教父」的精神,在艱苦中尋找神的面。
洞窟內的壁畫、餐廳、禱告室、宿舍、學堂彼此相連,形成完整的修道院群體生活。

這些壁畫,是那時代的「聖經圖書」——
許多信徒不識字,便藉著圖像默想基督的生平與救贖。


三、壁畫中的福音故事

格雷梅的教堂壁畫至今仍色彩鮮明,題材包括:

  • 耶穌誕生、受洗、變像、受難與復活
  • 聖母馬利亞生平
  • 十二使徒與殉道者的見證

這些畫不只是藝術,更是信仰教育與靈修默想的窗口
每一筆顏色、每一個動作,都訴說著「十字架之道」的真實。

「若有人要跟從我,就當捨己,天天背起他的十字架來跟從我。」
——路加福音 9:23


四、代表教堂與屬靈象徵

  • Tokalı Church(扣帶教堂)
    最宏偉的教堂,壁畫完整呈現耶穌一生事蹟,顏色明麗,象徵真理的連貫與救恩的全備。
  • Elmalı Church(蘋果教堂)
    圓頂與紅十字結構象徵救贖的果實,意喻基督勝過罪惡與試探。
  • Dark Church(暗黑教堂)
    光線極少,壁畫保存極佳。黑暗中閃爍的聖像提醒信徒: 「在幽暗之地,光仍然照耀。」(約翰福音 1:5)
  • St. Barbara Church(聖芭芭拉教堂)
    紀念一位堅守信仰的殉道聖女,壁畫象徵在迫害中堅立的勇氣與信心。

五、從迫害到默觀:靈性的啟示

格雷梅的洞窟教堂並非宏偉壯觀,卻蘊藏深刻的屬靈寓意:

  1. 信仰的避難與延續
    當信仰被逼迫時,真信徒選擇退入岩洞,不為逃避,而是為守住心靈的火焰。
  2. 苦難中的光明神學
    這裡的敬拜昏暗卻真誠,如同信仰歷程:
    在黑暗中等候復活的曙光。
  3. 修道的靈修榜樣
    修士的生活提醒世人:信仰不在外在華麗,而在內心的專注與持守。

六、今日的信仰反思

當遊人今日走進格雷梅,看到千年不滅的壁畫與洞窟教堂,心中或許會生出同樣的疑問:

「若信仰被剝去一切華麗,只剩石壁與蠟燭,我還會敬拜嗎?」

格雷梅的答案是肯定的。
因為那裡留下的不只是藝術與歷史,而是一種不屈的靈魂與永恆的光。


七、小結

主題屬靈意涵
岩洞信仰的避難所與心靈的隱密處
壁畫聖經故事的可視化福音
修道生活禱告與默觀的生命榜樣
黑暗與光苦難中的榮耀與復活的盼望

📜 結語

格雷梅露天博物館,是一座無聲的聖殿。
在那裡,歷史與信仰相遇;
在黑暗的洞窟裡,仍有光照耀,正如初代教會在逼迫中燃起的火焰——
永不熄滅。

全景觀看內部細節圖:https://artsandculture.google.com/story/the-wonders-of-g%C3%B6reme-the-directorate-general-of-cultural-assets-and-museums-of-t%C3%BCrkiye/rgUxVAFdu2qixA?hl=en

代尼茲利 Denizli- 歌羅西 Colossae

歌羅西|保羅筆下的信仰之城

Colossae:Faith in the Shadow of the Lycus Valley


📍地理位置與歷史背景

在今日土耳其西部的呂庫斯河谷(Lycus Valley),有三座彼此相鄰的古城——老底嘉(Laodicea)希拉波立(Hierapolis)歌羅西(Colossae)
其中,歌羅西是三者中最早建立的一座,位於現今代尼茲利(Denizli)省的霍納茲山腳下。

古代的歌羅西以**羊毛與紫紅染料(colossinus wool)**聞名,並是東西方貿易要道上的重要城市。
然而到了羅馬時代,隨著老底嘉的興起與交通改道,歌羅西逐漸式微。
公元60年左右的大地震,使這座城市受到重創,之後便日漸荒廢。如今,僅餘一座未完全發掘的土丘,靜靜躺在山谷之間。


📖 聖經中的歌羅西

歌羅西之所以被銘記,是因為使徒保羅寫給那裡教會的一封信——《歌羅西書》。

保羅本人從未親自到過歌羅西。根據《歌羅西書》1:7,他的同工**以巴弗(Epaphras)**將福音帶入弗呂家地區,建立了歌羅西、老底嘉與希拉波立三地的教會。

當保羅在羅馬被囚時,以巴弗前來報信,告訴他歌羅西教會受到異端教導的攪擾:一些人混合了猶太律法主義、神秘主義和希臘哲學思想,主張需要額外的儀式或知識才能得救。

保羅於是寫下《歌羅西書》,以堅定的語氣指出:

「萬有都是藉著祂造的,也是為祂造的。」(《歌羅西書》1:16)
「祂本是那不能看見之神的像,是首生的,在一切被造的以先。」(1:15)

保羅以這封信強調——基督是萬有的中心與主宰,一切救恩的根基只在基督裡。


✨ 信仰核心:基督的超越性

《歌羅西書》被視為保羅神學中最“高峰”的一封書信,展現出“宇宙性基督論(Cosmic Christology)”:

  • 基督是創造的源頭(1:16)
  • 基督是教會的元首(1:18)
  • 基督使人從黑暗中遷入光明(1:13)
  • 基督使信徒脫離世俗哲學與律法束縛(2:8-23)

對保羅而言,歌羅西雖是一座小城,卻代表著信徒在思想混亂、文化衝突的世界中,如何持守“基督是完全的”信念。

「你們在祂裡面也得了豐盛。祂是各樣執政掌權者的元首。」(《歌羅西書》2:10)


🏛️ 現今遺址

今日的歌羅西位於代尼茲利以東約25公里的霍納茲山腳,地勢平緩,環境寧靜。
雖然考古尚未正式展開,但仍可見古劇場、集市與街道的痕跡。
在晴朗的日子裡,登上這座土丘,往西可遠望老底嘉遺址,再遠處則是白色石灰山——希拉波立,也就是現今的帕穆克卡萊(Pamukkale)。

這三座城市正如信仰的三個象徵:

  • 希拉波立——有醫治之泉(象徵屬靈的醫治)
  • 老底嘉——富足卻靈性貧乏(啟示錄3:14–22)
  • 歌羅西——謙卑、真誠、深藏於基督裡的信心

在歌羅西山谷間默想

當你站在歌羅西的遺址上,眼前是平靜的山谷,耳邊只有風聲。
這裡沒有壯麗的廟宇,沒有熙攘的朝聖人潮,只有時間與信心的對話。

靜下心時,或可默想以下經文:

「你們若真與基督一同復活,就當求在上面的事;
那裡有基督坐在神的右邊。
要思念上面的事,不要思念地上的事。」
——《歌羅西書》3:1-2

歌羅西提醒我們:
信仰的榮耀,不在外在的聲勢,而在於內心對基督真實的委身。
正如那位從未親眼見過保羅的信徒群體,仍在困難中持守信心——
他們的故事,也成為今日信徒的榜樣。


✝️ 榮耀的盼望

歌羅西沒有留下宏偉的遺跡,卻留下了永恆的信息:

「基督在你們心裡成了有榮耀的盼望。」(《歌羅西書》1:27)

當我們回望這片靜默的山谷,願我們也能像歌羅西的信徒一樣——
在平凡中持守信仰,
在隱密中彰顯基督的榮耀。

雖然還未被挖掘,但站在山丘上的寧靜讓人感到非常平安。

南丁格尔的生命历程 · 我是旷野的小花

作者: 张文亮
出版社: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副标题: 南丁格尔的生命历程
出版年: 2005-05-01
页数: 235
装帧: 平装
ISBN: 9787501948185

内容简介  · · · · · ·

南丁格尔女士对于近代护理专业的创立有莫大的贡献已是既成的事实。然而她所追求的各项理想不一定都实现,有些重要的理念甚至被搁置在一边,或有意无意地被遗忘,例如誓词里所提的追求终身纯洁的理想,要求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实施全人教育的理想,以专业团体的立场关怀弱势群体的健康问题或受苦者的照顾问题等。这些问题岂不也是现代的我们所面临的实际问题吗?探讨历史的史据可明白地提示我们前面应走的路。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投诉

作者简介  · · · · · ·

张文亮,美国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博士,台湾大学生物环境系统工程学系教授,科普作品集《谁能在马桶上拉小提琴?》获台湾第二十七届金鼎奖。著有:《科学大师的求学、恋爱与理念》、《我听见石头在唱歌》、《我看到大山小山在跳舞》、《兄弟相爱撼山河——威伯福斯与克拉朋联盟》、《南丁格尔与近代护理》、《法政捍卫者的忧伤与荣耀》、《法拉第的故事》、《河马想动的时候再推它》、《如何成为一个水井医生》、《台湾沿海湿地生态环境》。

🌿 我是曠野的小花 —— 在呼召中綻放的生命

推薦理由:基督徒必讀的行動信仰典範

「神在曠野中呼喚我,祂說:去,為我照顧那些受傷的靈魂。」
—— 弗羅倫斯·南丁格爾(Florence Nightingale)


📖 書籍資訊

  • 書名:《我是曠野的小花——南丁格爾的生命歷程》
  • 作者:張文亮
  • 出版社:中國輕工業出版社
  • 主題:信仰的呼召 × 護理的使命 × 改革的勇氣

✨ 一、在呼召中順服

南丁格爾出生於英國上流社會,本可過著安逸優雅的生活。
但在一次禱告中,她聽見神的聲音:「你要為我工作。」
這呼召使她毅然放下世俗榮華,進入被輕視的護理領域。

在那個時代,照顧病患被視為卑賤的工作,
但她深信:服事最小的弟兄,就是服事基督。
從那一刻起,她的生命不再為自己而活,而是為主而燃。


🕯 二、在戰地中實踐愛

1854年,克里米亞戰爭爆發。
她帶領三十八位護士前往戰場,在骯髒與死亡的環境中照顧傷兵。
夜裡,她手提一盞燈,逐床巡視,被士兵稱為「提燈的女士」。

那盞燈,不僅照亮病榻,更照亮了人心。
在黑暗的戰場上,她的身影成為愛的象徵——
基督的光,在絕望中閃耀。


🕊 三、在改革中見證真理

戰爭結束後,南丁格爾沒有回到舒適生活,
而是用一生推動公共衛生與護理教育改革。
她創立現代護理制度,撰寫《護理札記》,並以嚴謹的統計方法改善醫院管理。

她深信:

「神的慈愛不僅是一份情感,
更是秩序、智慧與行動的結合。」

她將信仰化為制度,使愛有形、真理可行。


🌸 四、靈命啟示

南丁格爾的一生,是一堂信仰與順服的功課。
她沒有講台,卻以行動傳講福音;
她沒有聖職的名分,卻成為醫護界的牧者。

「我只是曠野裡的一朵小花,
在祂的手中,願意為人帶來一點香氣。」

在我們的職場與生活中,
也許無法像她那樣影響國家,
但我們都能在自己的曠野中,為主綻放。


📚 五、推薦給

  • 渴望明白「職場呼召」的基督徒;
  • 醫護、公衛、教育領域的信徒;
  • 在服事中感到疲乏、尋求更新的人;
  • 喜愛閱讀屬靈人物傳記的讀者。

💡 六、結語

《我是曠野的小花》不只是一本書,
而是一場屬靈的相遇——
讓我們重新看見:
信仰不是隱退,而是進入世界,成為光與鹽。

願每一位讀者,
都能如南丁格爾一般,
在神所賜的崗位上發光發熱,
在曠野中開出一朵芬芳的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