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地底的信仰之光──德林庫尤地下城的基督徒見證
在土耳其中部卡帕多奇亞的岩層之下,藏著一座龐大的地下城——德林庫尤(Derinkuyu Underground City)。
這裡深達八十五公尺,有十三層之多,縱橫的通道、可封閉的圓石門、井口與糧倉,甚至有教堂、洗禮池、學校與墓穴。
它並非奇幻小說的場景,而是真實的歷史見證——見證早期基督徒在逼迫中如何以信心築起「地底的教會」。
一、在逼迫中尋找避難的信仰之民
公元一至四世紀間,羅馬帝國視基督信仰為威脅。
那些宣稱「耶穌是主」的信徒,常被追捕、處決、驅逐。
許多人逃離城市,來到安那托利亞高原,在柔軟的火山凝灰岩中掘出藏身之所。
他們在地底生活、禱告、聚會,將黑暗的岩洞變成光的所在。
在德林庫尤,人們發現了明顯的基督教痕跡:
十字形的禮拜堂、受洗池、象徵永生的圓形通道。
在那裡,聖徒或許低聲吟唱詩篇:「耶和華是我的亮光,是我的拯救,我還怕誰呢?」(詩篇27:1)
即便身處深處,他們仍然相信那位復活的主能看見他們、與他們同在。
二、從地底到天上──一場信心的試煉
後來,當阿拉伯軍隊入侵安那托利亞時,這些地下城再次成為避難之所。
城門巨大的石輪可封閉通道,井與糧倉足以支撐數月,隧道可通往其他城鎮。
這不僅是建築的巧思,更是信心的堅持。
他們在封閉的黑暗裡存活,卻懷抱天上的盼望。
就如《約翰福音》所說:
「光在黑暗裡照耀,黑暗卻不接受光。」(約1:5)
在德林庫尤,這句話變成真實的歷史——黑暗的岩壁遮不住信仰的光。
三、地底的靈修寓意──在隱藏中被神看見
德林庫尤的存在,讓人想到《啟示錄》中那群「為道被殺之人」的呼聲(啟6:9–11)。
他們的血不在眾人眼前,卻被記念在神的祭壇下。
這些藏身於地底的信徒,正是那群「在地上為主作見證」的人。
對今日的我們而言,德林庫尤提醒我們:
信仰不在高處,而在願意為主降卑的深處。
光不在外顯的壯麗,而在黑暗裡仍堅持照耀的勇氣。
四、信仰的回聲──今日的朝聖
如今,德林庫尤已列入世界文化遺產(UNESCO)。
遊客可沿著蜿蜒的階梯下探,親眼看見那古老的廳堂與狹窄的通道。
但若靜心片刻,似乎仍能聽見低語的禱告聲在岩壁間迴盪——
那是古老信徒的祈求,也是歷代聖徒的信心見證。
🕊️ 結語
在地底的黑暗中,他們沒有看見太陽,卻在心裡擁有更大的光。
德林庫尤不僅是一座地下城,更是一座信仰的燈塔,
提醒我們:
「人點燈,不放在斗底下,是放在燈臺上,就照亮一家的人。」(馬太福音5:15)
那些躲在地底的基督徒,終於將光帶回地上。
他們的信仰,如今仍照亮歷史的深處,也照亮我們的心。
🕊️ 延伸導覽|從地底到岩壁──卡帕多奇亞的信仰長廊
離開德林庫尤的地底,你會在卡帕多奇亞山谷中,遇見另一個奇蹟──
格雷梅露天博物館(Goreme Open-Air Museum)。
那裡的岩壁教堂、手繪壁畫與十字穹頂,正是早期地下信仰走向光明的延續。
在德林庫尤,信徒在地底低聲禱告;
在格雷梅,他們開始在岩壁上描繪基督受難、復活的圖像。
這兩地,像是信仰的兩個呼吸:
一個是隱藏中的忍耐,一個是重見天日的讚美。
🕯️
若德林庫尤象徵「信仰在黑暗中仍存」,
那麼格雷梅便象徵「信仰在光中被宣告」。
兩者共同訴說著同一個真理——
「無論在地底,或在山巔,主的教會都不被隱藏。」
地下城出口不遠處還有一個教堂,環顧四周這個小鎮如果不是這個地下城帶來遊客,經濟應該是比較一般的。
德林庫尤聖西奧多羅斯三聖教堂(Derinkuyu St. Theodoros Trion Church)
希臘文名:Agios Theodoros Trion
又名:葡萄藤教堂(Grapevine Church)
🏛 一、教堂的歷史背景
這座教堂建於19世紀中葉(1858年5月15日落成),是當時德林庫尤(舊稱 Malakopi)地區希臘東正教社群的重要教堂。
根據告示牌記載:
- 教堂是在**奧斯曼帝國蘇丹阿卜杜勒邁吉德一世(Sultan Abdülmecid I)**統治時期建造。
- 建造的動機與**聖斯特凡諾條約(San Stefano Treaty, 1878)**有關——奧斯曼帝國為了向當地希臘裔居民示好與「戰爭賠償的回報」,允許他們興建教堂。
- 主要倡議者是當時的大都主教聖尼奧菲托斯(Metropolitan Neofitos of Iconion)。
- 建築師是希臘裔名匠 Kiriako Papadopoulos Efendi,他是當時赫拉迪斯(Haldiás)地區著名的建築師。
⛪ 二、建築風格與特色
這座教堂屬於典型的19世紀希臘拜占庭風格:
- 石造結構,外觀簡樸但比例莊嚴;
- 有高聳的鐘樓(bell tower),象徵光明與禱告的召喚;
- 正面有三拱窗與三入口,象徵「聖三一(Trinity)」的信仰主題;
- 內部原有壁畫與聖像,後來多已損毀或剝落。
教堂以**聖西奧多羅斯(St. Theodoros)**為主保聖人,他是拜占庭早期著名的殉道者與戰士聖人。教堂落成時特別祈願:
「願上帝藉著聖西奧多羅斯保護這片土地,免受一切災難。」
✝️ 三、信仰與歷史的交錯
19世紀時,德林庫尤地區仍有相當多的希臘裔東正教居民,他們在這座教堂中聚會、受洗、舉行婚禮。
這也是當地基督信仰由地下轉向地上的象徵:
- 早期信徒曾在地底藏匿禮拜(德林庫尤地下城);
- 到19世紀,他們終於能在地面建立公開的教堂敬拜。
但隨著1923年希土人口交換(Greco–Turkish population exchange),希臘裔居民被迫遷往希臘,教堂被廢棄,鐘聲沉寂。
如今,它靜立在德林庫尤地下城入口外,成為信仰流轉與民族更替的見證。
📜 四、時間軸簡表
| 年代 | 事件 | 備註 |
|---|---|---|
| 約公元1–4世紀 | 地下城用作早期基督徒避難所 | 地底信仰的起源 |
| 1858年5月15日 | 聖西奧多羅斯教堂落成 | 東正教重返地面敬拜 |
| 1923年 | 希土人口交換,希臘裔撤離 | 教堂廢棄 |
| 今 | 作為德林庫尤歷史地標保留 | 旅客可外觀參觀 |
🌿 延伸
這座教堂就矗立在地下城的入口旁——
它像是一道「信仰的門」,象徵從地底黑暗走向天上光明。
地下,是隱藏的信仰;
地上,是重生的見證。
當你仰望鐘樓時,不妨想起這段歷史:
同一片土地,曾經讓信徒在地底禱告,如今讓十字架重見天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