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卡塔姆山 (Mokattam Mountain) 洞穴教堂- Church Of Saint Simon The Tanner (Cave Church)

也叫St. Simon the Tanner Monastery, 裡面共有3-4個教堂可參觀。打車的話有些司機可能不會去因為要經過垃圾城環境比較亂,離開的時候也打不到車,需要路上叫一輛三輪摩托車帶到馬路,再在馬路打車,路邊會有些當地科普特基督徒司機,他會幫助你去想去的地方,價格也不貴不會亂要價,我們這次去還帶了輪椅,年輕的司機小哥在副駕放了輪椅艱難地把我們帶到了目的地,他手臂有一個十字架的圖案,雖然不同語言但相信終有那麼一天我們都會在新天新地一起敬拜這位獨一真神耶穌基督。

傳說與宗教根源

  • 教堂奉獻給 Simon the Tanner(西蒙‧裁皮匠),他是 Coptic Orthodox Church 傳統中十世紀末的一位工匠聖人。
  • 傳說內容:當時在 Al‑Muʿizz li‑Dīn Allāh(法蒂瑪王朝第4任哈里發)統治埃及時,有人以《馬太福音》17:20「你們若有信心如一粒芥菜種…能命這座山移開」為由,向其挑戰基督教的信仰。
  • 傳說中,教宗 Pope Abram of Alexandria(科普特教會的主教)在禁食禱告三天後,於異象中得見聖母瑪利亞,指示他去尋找西蒙‧裁皮匠。隨後西蒙與教眾祈禱,據說山體真的「移動」了。
  • 這個「移山」的奇跡使得西蒙被視為奇蹟的施行者,其事跡成為科普特教會中非常重要的信仰象徵。

社群與地理背景

  • 教堂建於位於開羅東南部的 Mokattam Mountains(莫卡塔姆山)斜坡上,具體來說是在垃圾回收社區 Manshiyat Nasr(俗稱「垃圾城」)範圍內。
  • 這裡的居民以 Zabbaleen 為主,是一支從埃及上埃及地區遷移至開羅的集體,從事城市垃圾收集、回收與再利用。
  • 在 1969 年之後,市政府將垃圾收集群體集中到該山坡一帶。於 1970 年代中期,該社區開始建設較為固定的教堂。

建築與建設歷程

  • 雖然傳說奇蹟可追溯至十世紀,但目前這座教堂的實際建設是二十世紀末、二十一世紀初。根據資料:1974 年在山體內發現一個被數百噸巨石阻塞的洞穴。
  • 工人耗費多年時間清除碎石,於 1991 年左右開始將洞穴改造成可供敬拜的空間。
  • 建築特色包括:大洞穴經過人工開挖與結構加固,上下兩層:上層為「聖西蒙會堂」(St Simon’s Hall),下層為「聖馬可教堂」(St Mark’s Church)等。
  • 外牆及岩壁上裝飾大量以研磨岩石雕刻出的聖經場景,部分由波蘭藝術家(如 Mario Zajac)創作。

社會功能與文化意義

  • 教堂不僅為宗教場所,同時成為 Zabbaleen 社區集會、禮拜、信仰與社會服務中心。資料透露,該地還設有學校、弱聽者訓練中心、職業教育等。
  • 其規模殊為壯觀:據稱可容納約 20,000 人,是中東地區最大的教堂之一。
  • 更重要的是,這個地點象徵了被邊緣化群體(垃圾收集者群體)通過信仰與集體行動,構建起自我尊嚴與社區認同。這種「從垃圾城到信仰聖地」的轉變,極具文化與社會學意義。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