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道尔的故事

内容简介:
威廉·丁道尔是16世纪英国翻译家,他的工作给暮气沉沉的中世纪生活敲响了丧钟,也正因如此,他遭到了旧势力的疯狂迫害,英勇献身。本书以小说的形式讲述了他平凡而又伟大的一生。他本人貌不惊人,过着平淡的生活,但他在逆境之下坚持理想,献身于人民思想解放的事业,毫不妥协,宁死不屈。在危险重重的流亡之中,他从一地逃到另一地,其间始终不忘对人民的忠诚和热爱,笔耕不辍,树立了一道不朽的丰碑。
中世纪的时候,人们是不能读 的。一方面,罗马教会只允许神职人员读 ,平民没有读经的权利;另一方面,教育水平不够的平民想读也读不懂,因为 都是拉丁文,没有各民族语言的译本。教会的政策很成功,百姓无法读 ,因而无法反对他们种种违背 的做法,所以他们可以继续在各国作威作福。但是,总有仁人志士站出来,要刺破黑暗。马丁·路德把 翻译成了德文,而在英国,也有一位翻译家勇敢地站了出来,像从事秘密工作一样,东躲西藏,翻译 。虽然最终他没有逃过魔爪,以身殉道,但他翻译好的英文 流传开来,让宗教改革在英国扎下根来。他的译本就是后来英王钦定本的前身。他就是丁道尔。
本书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讲述了丁道尔翻译 的传奇故事。今天,我们很容易就买到 ,但是,读了本书,我们就会知道这个局面的来之不易。希望通过本书,可以让我们更加珍惜所得的恩典。

目录:

一章 学生时代
第二章 发现禁书
第三章 成为家庭教师
第四章 进口禁书
第五章 作出抉择
第六章 讲道
第七章 会见主教
第八章 重要决定
第九章 偷运禁书
第十章 蒙召
第十一章 找到可以工作的地方
第十二章 计划
第十三章 开始印刷
第十四章 逃亡
第十五章 印刷发行
第十六章 迈克拿到
第十七章 愤怒的主教
第十八章 帮助丁道尔
第十九章 灾难
第二十章 诱捕失败
第二十一章 约翰·福瑞思
第二十二章 完成《新约》的修订
第二十三章 亨利·菲利普斯
第二十四章 丁道尔被捕
第二十五章 波因茨被捕
第二十六章 威尔沃德城堡
第二十七章 受审定罪
第二十八章 就义

作者简介:
J.邦特(J. Bout) N.J. 斯帕恩(N.J. Spaan)
J.邦特(J.Bout)女士,1934年生于荷兰,现年83岁,曾为德语及宗教学教师,专注于16世纪英格兰和苏格兰历史研究,针对那一时期的著名人物,与N.J. 斯帕恩女士合著多部著作;目前已出版发行的代表作有《丁道尔的故事》《马太·亨利小传》等。
N.J. 斯帕恩(N.J. Spaan)女士,1945年生于荷兰,现年73岁,曾为荷兰语及宗教学教师,专注于16世纪英格兰和苏格兰历史研究,针对那一时期的著名人物,与J.邦特女士合著多部著作;目前已出版发行的代表作有《丁道尔的故事》《马太·亨利小传》等。

译者简介:
冬霞,已出版译作《毕大卫传》。

精彩片段:
清晨六点,英格兰著名学府牛津大学的学生们穿行于校园中,冻得瑟瑟发抖地。秋意渐浓,阴冷的薄雾笼罩着整个城市。
一群男孩站在角落里聊天。与往常一样,他们中叫布赖恩的男孩主导着谈话。他手指着避风亭方向,说道:“兄弟们,看啊,他来了。他是我们班的。我从没见过像他那么用功的人,而且他记忆力超棒。”所有的目光都转向了一位正在大步穿过校园的学生。
“是他!”克莱顿附和道,“他运用语言的能力强得出奇。我要是有他的一半儿就好了。”
孩子们都会意地笑了。他们太了解克莱顿了。
爱德华补充道:“只是掌握语言而已?你简直可以叫他活字典。”此时,那个男孩径直朝他们走来。
“嗨,威廉,”克莱顿大声向他打招呼,“今天你起得真早啊!”
威廉·丁道尔点点头:“是啊,我五点就到教室了。”他把怀里的一摞书倒了一下手,又继续说道:“我还有三节课,要一直忙到十点了。”他用明亮的眼睛看着朋友们,问道:“你们是什么安排?”来不及等他们回答,他就转身走向莫德林堂(Magdalen Hall)——当时牛津大学的八栋建筑之一。威廉·丁道尔为接下来长达三个小时的课程做好了准备。
他走进大厅,观察了一下,房间空荡荡的,令人感到不舒服,高大的窗户装着百叶窗,铺着地砖的地板上散落着稻草;房间里非常昏暗阴冷。
一开始上课,威廉就不再顾及周围的环境了。教授枯燥乏味的声音并没有让他感到不耐烦。词语的含义让他着迷。它们像是流动的旋律飘荡在他周围。他喜欢学习语言。
语法、句式结构、词汇,全都难不倒他。字词交织成句子。他从很小的时候,就对此非常感兴趣。
威廉于1494年生于威尔士和英格兰交界处的格洛斯特郡的一个小村庄。他家是一个小地主。
他大约十三岁左右,用“威廉·哈钦斯(William Hutchins)”的名字,申请到拉丁语学校学习。这个姓氏是他父亲为了在内战期间掩盖家庭行踪而取的。那时,他们不得不丢下财产,匆忙出逃。后来,他们又改回了本姓——“丁道尔”。1512年,威廉获得了学士学位;此时,他正在读硕士课程,他希望1515年能拿到学位。

一直有看到丁道爾譯本,這次讀了這本書後終於知道他的一生如何為主犧牲,接下來有兩個版本的紀錄可以讀下。

From: https://wellsofgrace.com/biography/biography/dyndale-intro.htm

威廉·丁道尔(William Tyndale)
1494-1536

威廉·丁道尔(William Tyndale,又译廷岱勒、丁道尔、丁铎、廷德尔,1494年-1536年)是16世纪著名的基督教学者和宗教改革先驱,被认为是第一位清教徒。

在丁道尔的时代,罗马天主教教廷只允许拉丁文圣经[1],不容许私自翻译,并且只有神职人员可以拥有和诠释圣经。当时只有唯一的一本圣经译本(拉丁文武加大译本) ,一切神学和敬虔的准则均源於它。这种情况,实在是身处在二十一世纪的基督徒难以想像的。英国当时只有一本拙劣的英文圣经(威克里夫译本),且是极其艰难才能得到。因着当权者的迫害,圣经只能从之地下渠道流传,信徒要小心谨嗔丶秘密地传阅它。威廉丁道尔就是在这背景出现,他留下来的遗产,永远改变英语世界的人所阅读的圣经。丁道尔主张应该让普通老百姓都可透过读圣经来认识神,决心把圣经译成英文,于是被诬陷为异端,后来在比利时被杀害。

丁道尔是第一个把原文本圣经译为现代英语的圣经翻译家。后来著名的钦定版圣经有百分之九十采用了他的译本。2002年,丁道尔被英国广播公司选为最伟大的100名英国人。

早年

丁道尔出生于英国格洛斯特郡附近的一个村庄。他颇具语言天赋,母语为英语,但能操流利法语、希腊语、希伯来语、德语、意大利语、拉丁语和西班牙语。1515年7月,不到21岁便已考取到牛津大学文学硕士的学位。1521年,他获授圣职,成为罗马天主教的教士。丁道尔一生从没结婚,也没有自己的家庭。他虽然精通七种语言,包括希伯来文和希腊文,却从未在学术界占一席位。实际上,他一生唯一一份较为稳定的工作,就是在英国 格洛斯特郡中,做朋友约翰·沃尔什孩子的教师。

毕业之后,丁道尔可能继续在剑桥大学攻读额外的课程。丁道尔在一五一五年在牛津大学获得硕士学位後,就转往剑桥大学。那时,伊斯拉姆刚好完成了他的希腊文新约圣经的第一版。丁道尔在那里认识了汤姆宾尼。宾尼买了一本伊斯拉姆的希腊文新约,神的话振奋了宾尼,使他那夥被罪压得透不过气来的心得着安慰和平静。研读神的话同样叫丁道尔的生命起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他内心不期然产生一份炽热的渴望,要把圣经译成英文。丁道尔宣称: 「如果神留存我的生命,宁愿把此生的年日,全花在教导农村孩子认识神的话。」这项神圣的使命,成为丁道尔一生的信念,更成为一股不能止息的热诚。 藉着伊拉斯谟的希腊语及拉丁语行间对照新圣经文本之助,丁道尔无疑有机会学会翻译的技巧。

禁译

当时德国天主教因马丁·路德的活动而陷入一片混乱,而英国仍然是个天主教国家,尽管英语是一般人用的常用语言,所有形式的教育却采用拉丁语传授。教堂使用拉丁语,圣经也是用拉丁语写成的。(直到1534年,亨利八世终于跟罗马教廷决裂,情况才有所改变)。然而,人们除非受过良好教育,否则就无法阅读这部拉丁语圣经。 丁道尔在与贵族和神职人员的交谈中,发现那些神职人员对圣经的无知和不重视,到了可惊的程度。丁道尔反思:为什么英国人不能够有一部英语圣经?为什么他们连读圣经的自由也没有?

起初,丁道尔尝试藉着教会之类的合法途径来进行这项工作。1523年,他来到伦敦,会见伊斯拉姆的朋友伦敦主教滕斯托尔,提出请求,准他将圣经译成英语。主教对这位年轻学者希腊文修养之高,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像。然而他害怕雇用这位 著名的宗教改革者所带来的後果,因而婉拒了他。丁道尔後来回忆与 滕斯托尔主教见面时的情形,称他为「背信弃义的伪君子」 。

丁道尔需要获得滕斯托尔授权,然后他才可着手翻译圣经。因为牛津1408教会会议的条文--即牛津宪法--载有一条禁令,就是除非获主教批准,否则不准将圣经译成通俗的语文,也不准人阅读这些圣经译本。许多称为罗拉德派的巡回传教士违反了这条禁令,结果他们被视为异端而遭活活烧死。罗拉德派阅读和分发约翰·威克里夫的圣经,这是一部从《通俗译本》译成的英语圣经译本。 丁道尔感到时机成熟,希望为教会和英国人民,从希腊语原文译成一部可靠的英语圣经新译本。

学识丰富的滕斯托尔主教曾大力支持伊斯拉姆的翻译工作。丁道尔为了向滕斯托尔证明自己的翻译技能,以求得到他的允许,于是翻译了伊素克拉底的一个演说,这是一篇艰涩的希腊文本。 丁道尔以为滕斯托尔会接纳并资助他翻译圣经的建议,结果失望而回。

反对声音

丁道尔带介绍信求见滕斯托尔,却被拒诸门外。因此,丁道尔直接致函约见滕斯托尔。滕斯托尔最后来有没有接见他,后人不得而知。但滕斯托尔的回覆是:“这里没有地方。”

在伦敦待了一年之后,丁道尔最后说:“我主在伦敦的皇宫没有地方翻译新约圣经,在全英国……也没有地方可以做这件工作。”事实上,当时马丁·路德的活动已引起了教会的反响,在这种气氛底下,英国没有印刷商敢印制英语圣经。因此, 丁道尔在1524年横渡英吉利海峡,逃往欧洲大陆译经,从此再也没有回来。

滕斯托尔故意冷待丁道尔,其原跟当时教廷的取向有关。马丁·路德在欧洲大陆进行的宗教改革运动使天主教会深感不安,于是教会在英国作出反响。1521年,英王亨利八世颁下了一篇措辞凌厉的专文,一面抨击马丁·路德,一面为教会辩护。教皇投桃报李,将“保教功臣”的尊号授予亨利。亨利属下的枢机主教沃尔西也积极参与其事,他把马丁·路德非法运进英国的书籍通通毁去。身为忠于教皇、国君和枢机主教的天主教主教,滕斯托尔觉得有义务要堵住一切对叛徒马丁·路德表现同情的人,而丁道尔正是最受嫌疑的人物。

关于丁道尔所遭受的反对,从他跟一名崇奉教皇的罗马天主教学者所发生的辩论已可见一斑。这名高级教士说:“我们宁可没有天主的律法,也不能没有教皇的律法。”丁道尔回应道:‘我鄙视教皇和他所定的一切律法。上主若保全我的性命,不多年后,我便会使耕田的童子对圣经的认识过于你所知。’

滕斯托尔不敢违背英国在一四零八年颁布的英文圣经禁制令。自禁制令发出後,社会上出现了一个罗拉德党,党徒们互相传阅威克里夫所翻译的英文圣经手抄本,他们中间不少党徒因违背禁制令而遭受迫害和被杀害。教会领袖为何极力反对把圣经译成英文?首先,罗拉德党徒均是一些贩夫走卒,例如:纺织工人丶补鞋匠丶成衣匠丶普通工人和匠人。他们学识不高,只能阅读一些简单的英文书,教会领袖认为把圣经放在这些人手中是非常危险的。在教会领袖的心目中,容许一般平民百姓拥有独立思想和信仰,定会引起叛乱和暴动。此外,罗拉德党徒还反对罗马天主教会所颁布的和「变质说」和「炼狱」等教义,因此被视为异教徒。教会领袖深信圣经如被译成各地方言,到时人人都能读到圣经,无疑会加速异端邪说的出现。

丁道尔承袭了威克里夫和罗拉德党的传统,然而他的目标是改善圣经翻译。丁道尔对圣经翻译有两方面非常重要的贡献:第一,威克里夫的圣经是从拉丁文武加大译本翻译过来的,丁道尔则直接从原文(即希伯来文和希腊文)翻译;第二,丁道尔采用最新发明的印刷术来印制大量圣经,使圣经在英语世界的人中间大为普及。

神的逃犯

祈纳频称丁道尔为「第一名清教徒」 ,这不单是因为他把圣经放在首要位置,更是因为他敢挑战禁制令,不惜以身试法,冒着生命危险来推动宗教改革的进程。除此之外,他成功地在信徒中间,建立起有力的支持系统。丁道尔的活动范围多环绕在一些繁忙的港口,如英国的布里斯托和伦敦丶比利时的安特卫普和德国的汉堡。他常与各地的商人丶水手和贩卖圣经和宗教书籍的小书商来往,原来当时不少书商已把路德和其他宗教改革者的 著作偷运到英国出售。

丁道尔被滕斯托尔主教拒绝後,便回到这些新认识的朋友中间,他们助他渡过英伦海峡到欧洲大陆。从此以後,他再没有机会回到自己的家乡。以後十多年的日子,他过着东躲西藏的生活来逃避胡西枢机主教的爪牙。他的日子备尝艰苦:遭诽谤丶被人出卖丶遇到海难的危险,最终还赔上自己的性命,为主殉道。然而在苦难中,他仍然尊心一致,全然投入圣经翻译的工作。与此同时,他的生命却流露出无限的光辉,连他的敌人也不得不佩服他。汤姆摩尔把他赛类为「一个生活严谨丶用功好学丶熟识圣经的人。他的面貌和他传讲的道,均散发着圣洁的光芒。」

一五二五年初,丁道尔已译毕新约圣经,并准备付印。一名德国科隆印刷商正着手印刷马可福音时,却遭到官方逮捕。心血遭此破坏虽然叫人泄气,却打消不了丁道尔的决心,他转移到莱恩河上游的沃尔姆斯市。在那里,一名印刷商终於成功地印制了六千本丁道尔新约圣经。丁道尔的译本依照路德在一五二二年出版的德文版圣经的经卷次序。他在维滕贝尔格逗留数月时遇见了路德,但他对丁道尔有何影响却无法知道。

汤姆摩尔称丁道尔为「英国异教徒的头头丶路德的同党。」丁道尔否认这指控,他一生另辟蹊径,独自追寻自己改革的路。无疑,在因信称义丶神的恩典是至高无尚的丶圣经无误等基要教义上,丁道尔确是与路德立场一致。但在其它的问题,如圣餐时所领受的饼和葡萄汁会否变质丶信徒成圣等观点上,丁道尔较接近瑞士和德国南部宗教改革者的立场。

流亡德国

丁道尔携带他的珍贵书籍到德国逃难。他身上只有10英镑。这笔钱是他的朋友,伦敦一名颇具影响力的商人汉弗莱·蒙茅斯的好意馈赠。当时这笔钱差不多够他印制计划翻译的希腊语圣经。后来蒙茅斯被逮捕,被控协助丁道尔及涉嫌支持马丁·路德的罪名。审讯之后,他被收押在伦敦塔。直至他向枢机主教沃尔西请求特赦才获释。

有些证据显示,丁道尔很可能在汉堡住了一年,也可能在威登堡大学 (University of Wittenburg)受教于马丁·路德,直接从希伯来和希腊原文翻译圣经。虽然在对蒙茅斯的指控中说 丁道尔见过马丁·路德,但他有没有跟马丁·路德会面,目前仍不能肯定。然而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就是当时丁道尔正埋头苦干翻译希腊语圣经。丁道尔把付印这件重任交托在科隆的彼得·昆内尔办理。

事情本来顺利进行中,后来反对者约翰·多贝力(又名科克拉乌斯)得悉此事,向亨利八世的密友举报。这人即时取得禁令,禁止昆内尔印制丁道尔的圣经。

于是丁道尔和助手威廉·罗伊带着已印制的马太福音赶忙逃命。他们坐船沿莱茵河上到沃尔姆斯,并在那里完成了他们的工作。经过一段时间之后,1525年,丁道尔的《新约圣经》终于译成发行了,一共印制了6000本。

运经

翻译和印制圣经虽是艰巨的工作,但将这些圣经运返英国就更加困难。教会代表和世俗权威严禁船只运送圣经横渡英吉利海峡,然而有些同情丁道尔的友好商人的协助,偷偷运送一些圣经到英国。他们将大批圣经藏在一捆捆的布料和其他货物当中,偷偷运到远至苏格兰的英国沿岸一带地方。于是伦敦主教发布命令,禁止任何人持有英文新约圣经,部分运经者被捕丧生。1526年2月11日,枢机主教沃尔西在36名主教和其他教会要员陪同下,齐集在伦敦圣保禄大教堂附近“观看人们将一篓篓的书烧毁”。其中包括丁道尔一些珍贵的译本[2]在内。

丁道尔继续推出他的新译本,英国神职人员则继续充公和烧毁。滕斯托尔后来改变策略,他跟一个名叫奥古斯丁·帕金顿的商人达成协议,收购所有丁道尔写的书,包括《新约圣经》在内,然后送去烧掉。可是帕金顿却跟丁道尔洽妥,让丁道尔收取这些钱供印制更多圣经之用。哈雷的《编年史》[3]说:“主教可以没收丁道尔的书,帕金顿得到滕斯托尔和丁道尔的感激,丁道尔则获得主教拿出来的钱。后来,有更多的新约圣经印行。汗牛充栋的圣经译本迅速运抵英国。”

移居安特卫普

1526至1528年间,丁道尔移居安特卫普,跟他的朋友和赞助人托马斯·波因茨一起,沃尔西无力加害他。丁道尔悉力照顾病者和穷人,这使他广为人知。这期间他写了《邪恶玛门的比喻》、《一个基督徒男子所表现的服从》和《高级教士的行径》[4]这几部书,并且继续从事翻译工作。

以身殉道

丁道尔的敌人并不罢休。一五三五年,一个名为亨利·菲利普斯的人来到比利时的安特卫普,丁道尔正在那里受到一名有权势的商人的保护。菲利普斯设下一项阴谋害丁道尔,他先与丁道尔达立友谊, 骗取他的信任,并在1535年出卖了他,并把他卖到皇室有权贵手中。丁道尔被控以异端的罪名被捕,押到布鲁塞尔以北10公里的维尔福德堡,它是模仿巴黎的巴斯底监狱而建的。 丁道尔在那里遭监禁达16个月之久。

无法确知谁雇用菲利普斯,但最可疑的是斯托克斯利主教。丁道尔住在沃尔什家期间,曾大胆抨击当地教士的无知和盲从附和。这些教士包括约翰·斯托克斯利在内,他在牛津时早已认识 丁道尔。后来斯托克斯利接替了滕斯托尔成为伦敦的主教。当时他在伦敦正忙于焚烧“异端分子”。1539年斯托克斯利临终时曾表示“为自己一生曾烧死五十个异端分子而感到欣慰”。希顿所著的《改革运动的圣经》一书将威廉·丁道尔也包括在这些被烧的异端分子之内。[5]

在丁道尔最後遗留下来的少量文献中,有一封信是在一五三五年冬天写给威禾道古堡长官的,此信彷佛是被囚的保罗写给提摩太那封信的回响。丁道尔请求那人把一些充公了的物品发还给他,其中包括一顶暖帽和一件大衣,使他能抵受监牢严寒的天气。 「但最要紧的,」他说: 「我恳求你,哀求你大发慈悲,请你尽快下命令给你的下属,准许我得回我的希伯来文圣经丶希伯来文文法书和希伯来文字典,让我在监牢中能藉学习和研究来打发日子。丁道尔像保罗一般,即使身系囹圄,还渴望为主工作。在威禾道监牢中,他写下了一篇短短的学术论文「唯有信心才能在神面前称义」 (Faith Alone Justifies Before God)。历史学家推测,丁道尔在牢中仍旧努力不懈地翻译旧约圣经。

一五三六年十月,行年只有四十二岁的丁道尔被判绞刑,死後遗体还被挂在柱上焚烧。根据约翰胡斯遗传下来的说法,丁道尔死前最後说的一句话是一个祷告: 「主,求你开英国君皇的眼睛!」

丁道尔在伍斯特教区署理主教面前,以异端罪名受审。他后来忆述说:“他肆意威吓我,辱骂我,”并补充他们把他当作“狗”一样看待。但他们却找不到罪证可以将他判为异端邪说。历史家相信有人将这些事情暗中传达滕斯托尔,藉此影响他的决定。

1536年,丁道尔被天主教以私译圣经的罪名,审讯丁道尔的三名显赫神学家都是来自天主教的卢万大学。菲利普斯就是这所大学的学生。当时有三名卢万大学教堂教士,三名主教,还有其他显贵在场,一同观看 丁道尔被判为异端及免去神职,在布鲁塞尔被处死,他们将丁道尔勒死,然后于1536年10月公开焚烧他的尸首。所有人看见他死去都额手称庆,当时丁道尔年约42岁。

译本特色

拉丁语的《通俗译本》往往使人难于了解圣经的含义。1526至1536年十年间,丁道尔首次根据希腊原文,将新约圣经及旧约的大部分译为英国人可以明白的现代英语。1534年, 丁道尔修正了其新约译本。丁道尔的新约圣经是伊拉斯谟(Erasmus)的希腊文版新约圣经,同时又比对拉丁文通俗版圣经。旧约则译自希伯来文圣经,并参考马丁·路德的德文版圣经及拉丁文通俗版圣经。

以哥林多前书13章为例,丁道尔将希腊词语“agape”译为“love”(爱)而非“charity”(慈惠);将希腊语的教会(ekklesia)译为“congregation”(会众),因为常用的“church”不只是信徒的聚会,而也意味着建筑物“教堂”。此外,英文“施恩座”一词(“mercy seat”)并非翻译自马所拉本中的希伯来语词汇kapporeth,也不是翻译自七十士译本中的希腊语词汇hilasterion,而是由丁道尔翻译自马丁·路德的德语译本中使用的德语词汇gnadenstuhl,其字面意义为“恩典的座位”,“恩典的地方”。 丁道尔也是第一个在希伯来语圣经英文译本里使用上帝名字耶和华的人,这个字在他的译本出现了20多次。

丁道尔译本采用“长老”代替“神父”,又用“悔改”代替“告解”,此举剥夺了教士向来持有的神职权力。戴维·丹尼尔说:“既没有炼狱,又没有听罪和告解,这两个曾为教会带来财富和权力的教义立时就失去效用了。”[6]

虽然丁道尔的译本提出这些不同译法,后世学者却大都赞同他的见解,认为他的译法正确无误,并且承认他的圣经翻译具有相当水平。后来的钦定版圣经有百分之九十采用了丁道尔原来的翻译。

著名的英国文人托马斯·莫尔爵士(Sir Thomas More)曾于1528年反对丁道尔的翻译,评丁道尔的新约圣经翻译得错误百出,丁道尔承认个人能力有限,要求读者如果发现任何与原文不符的错误,均应加以改正。不过对于莫尔反对他译经这点, 丁道尔答辩道:耶罗米(Jerome)能,我们为何不能?

约翰·弗里思(John Frith)是丁道尔的工作伙伴,他后来在伦敦也被斯托克斯利烧死。丁道尔在给弗里思的信中曾说:“我从没有违背良心,窜改上帝话语的一个音节。今日即使有人把世上一切享乐、尊荣和财富给我,我也决不会这样行。”

距今百多年前,传记作家罗伯特·德莫斯说:“丁道尔向以披肝沥胆,敢作敢为而著称。”

影响深远的译本

在一封「致读者」的短信中,丁道尔这样评论他所译的新约: 「亲爱的读者,我劝你们要努力,存清洁方心,并如圣经所言,专心一致来研读神的话,因那是美善和关乎永生的真道。如果我们愿意悔改相信它,就能藉着它得着新生命,成为一个新造的人,享受基督宝血结出的果子。」他承认自己的翻译还有未臻完善之处,并誓言再出新版时,将会加以修订.

丁道尔曾被指控故意歪曲圣经,丁道尔声称: 「我从未违背自己对良心,删改神话语中的任何一个字母,即使把全世界丶并其中的福乐和荣耀或是财富都给了我,也永不能动摇我的良心。」近代一位研究圣经的权威学者西斯葛(B. F. Westcott),曾把这丁道尔所译的圣经与早期的和後来的版本作比较,他保证丁道尔的译本保持着学术上的完整性,他说: 「他处理经文,如同学者审慎地丶细致地审查工作中的每一项细节,绝不受前人的左右。」

丁道尔致力把圣经译成「山野村夫」也能明白的英文:因而引进了一连串新的圣经词汇。丁道尔译本对後世有着深远的影响,英皇钦定本(King James Version)吸纳了丁道尔译本的百分之九十,标准修订本(Revised Standard Version)吸纳了其中百分之七十五。丁道尔译经时所创造的字和句子,已融会在英语文法的结构中。他翻译的约翰福音三章十六节已成了古典,其後所有的译本,包括近代出版的,只是重覆或模仿他的译法。

丁道尔的著作在英国被禁制和充公,且公开在圣保罗大教堂前焚烧。主持这一切的,正是汤士哥主教本人!然而丁道尔的新约圣经仍在欧洲秘密地印刷,并透过各种方法偷运回英国。一五三零年,丁道尔译毕摩西五经後,不断修订他的译本,写经文笔记,同时,也写了一些释经书和解经书。

英皇享利八世被丁道尔某些神学著作所感动,答应让他平安地回到英国,并允许在宫中留一个辩士职位给他。英皇的目的是要丁道尔协助他处理与第一任妻子离婚的申请,另一心意是助他扩大自己在英国的影响,压倒教皇的势力。但丁道尔拒绝了,他要求英皇授权他把圣经译成英文,并作出适当的译经安排後才肯回国。英皇没有答应丁道尔的条件,他的身分依然是一个逃犯,经常在欧洲大陆四处流亡,为的是完成神呼召他完成的工作。

后世影响

丁道尔殉道两年前(1534年),英国国王亨利八世决心脱离罗马天主教,英文圣经不再受天主教控制。1535年,第一本的英文新旧约圣经印刷出版,大部分是根据丁道尔的版本。1538年,英国宣布在每一个教堂里都放置英文圣经,想要读的人都可以自由地去读。

丁道尔逝世后,译经工作由他人继续完成。1560年在日内瓦出版。日内瓦圣经出版后,成为最有影响力的圣经。

注释及参考文献

^ 1546年,特伦托会议重申除了哲罗姆于公元第五世纪译成的拉丁语《通俗译本》之外,不准使用其他圣经译本
^ 这批初版圣经今天尚存仅两部。唯一完整的那部(仅缺少了书名页)现存放在大英图书馆。另一部缺少了71页的圣经却在圣保禄大教堂的图书馆被人发现。这部圣经为什么会在该图书馆里,没有人知道。
^ 参考”Halle’s Chronicle”,英语,1526年
^ 这几本书的英文名字分别是<The Parable of the Wicked Mammon>, <The Obedience of a Christian Man>, and <The Practice of Prelates>.
^ 参考 The Bible of the Reformation, W. J. Heaton
^ 参考William Tyndale-A Biography, 英语


丁道爾和YouVersion(劉新憲)2018.05.30

由美國超大型教會Life Church開發的YouVersion,是世界首屈一指的讀經軟體,免費提供1134種語言的1588個聖經譯本,在移動設備及個人電腦上均能使用。至2017年底止,全球下載數已跨越3億次!

YouVersion計劃在2033年,讓新約的多語種翻譯完成度達到99%。也就是說,地球上99%的人都可以用他們的母語閱讀聖經。

這是何等的喜訊啊!

當我們這些已經習慣使用電子版聖經的基督徒為此歡欣鼓舞之時,也不該忘記歷史上那些為翻譯和傳播聖經而獻身的聖徒,特別是英國改教家威廉‧丁道爾(William Tyndale)。500多年前,為將聖經翻譯成現代英文版,他一生風雲跌宕,如一部悲壯史詩。 我們現今有傳播最廣影響最深的英文版聖經,是上帝的恩典,也多虧了他。

一、丁道爾之前的聖經翻譯

聖經中五旬節神蹟的啟示是跨越文化語言障礙,將真理傳至地極。但在2000年的教會史中,聖經翻譯的過程卻是艱難曲折,令現代基督徒幾乎無法想像。

舊約聖經是由希伯來文寫成。70位學者在西元前3世紀左右,把希伯來文的舊約聖經翻譯成古體希臘文,該版本亦被稱為《七十士譯本》。

此後有不少聖經學者將聖經譯成不同的拉丁文版本。耶柔米(Jerome)自382年開始修訂當時的新約拉丁文本,並於390年,開始史上第一次把舊約直接從希伯來原文譯成拉丁文(之前的拉丁文舊約都是由希臘文版轉譯)。全部工作於405年完成,這就是著名的《武加大譯本》。

然後,聖經翻譯停止了近千年,其間教會一直以《武加大譯本》為標準聖經。到了中世紀,只有神職人員或少數知識分子才懂拉丁文,而廣大平信徒只能間接通過神職人員的宣講來學習聖經,即使遇到違背聖經的教導也無從判別。

中世紀羅馬教廷的統治黑暗而漫長,它嚴格禁止聖經的翻譯。大衛‧丹紐爾說:“(當時的)教會永遠不會允許將新約從希臘文翻譯成英文,因為新約既沒有七聖事也沒有煉獄的教義,而這正是教會權力的兩個主要來源。”(註1)

中世紀的英國改教先驅約翰‧威克里夫(c. 1330-1384)首先提出一切回歸聖經,堅持以聖經為信仰生活的準則。1381年威克里夫開始把拉丁文聖經譯成了古體英文,將反抗羅馬教廷的利器交在同胞手裡。教廷對他深惡痛絕,於1415年定他為異端、決議焚毀他一切著作,並於1428年將遺骸挖出焚燒並棄於河中。

但是黑暗不可能永遠遮擋光明。將聖經翻譯成不同語言是上帝的意志,無人可阻擋。在此聖工上,必有聖徒相繼而起。

二、丁道爾時期的其他聖經翻譯

16世紀時,教皇和各地王室貴族的對抗、農民起義、東方土耳其人的進攻及羅馬教廷的腐敗終於使宗教改革如燎原之火在歐洲大陸迅猛地燃燒起來。

宗教改革提出“五個唯獨”——“唯獨聖經、唯獨信心、唯獨恩典、唯獨基督、唯獨神的榮耀”。“唯獨聖經”是一面最醒目的戰旗,因為它意思清晰明確易懂。

1516年,伊拉斯莫在巴塞爾編輯並出版了新約近代希臘文本,這給馬丁路德和丁道爾後來的新約聖經翻譯帶來極大幫助。

1521年,著名改教家馬丁路德為躲避教廷迫害,在同情他的貴族保護下,隱居瓦爾特堡。在那裡,他把新約聖經由希臘文譯成德文,並於1522年9月出版,一般稱為《九月聖經》。它旋即成為世界上第一本暢銷書。路德後來組織多位學者完成了舊約聖經的德文翻譯,並於1534年出版了德文版的全本聖經。

1526年比利時安特衛普的印刷商雅格伯‧範‧萊斯弗爾徳出版了荷蘭文版聖經。1536此版聖經被教廷列為禁書而焚燒,他也於1545年11月27日被處決。

1530年,法國著名神學家和人文學家雅克‧勒菲弗‧戴塔普勒完成並出版法文版聖經。法文版聖經幫助了日內瓦改教運動。當著名改教家加爾文在1536年來到日後成為“國際宗教改革陣地”的日內瓦時,日內瓦人已通過無記名投票,決定“從此以後遵循福音的律法和上帝的聖言,廢除教皇的一切權力。”(註2)

那時候的英國依然受轄於羅馬教廷。根據英國在1401年頒佈的《關於將異端分子處於火刑》法律,所有翻譯、閱讀、抄寫、販售,或持有威克里夫英文版聖經的人都會被捕入獄或判處火刑。

據記載,在英國曾有7位追隨威克里夫的羅德拉派信徒於1519年4月4日被縛於火刑柱燒死,他們的罪名是把英文版的主禱文給了自己的家人。其中有一位女士本可得豁免,但差役在押她離開刑場時,無意間搜出了幾段英文版聖經章節,隨即也把她捆上火柱燒死。(3)

三、丁道爾的新約聖經翻譯

就在英國仍然被黑暗籠罩的時期,一位“一生只專注做一件事”的殉道者丁道爾,義無反顧地走進了“死亡禁區”。他將用自己的生命去完成一個偉大使命。

丁道爾於1494年出生在英國格洛斯特。除了英語母語,他能流利使用法語、希臘語、希伯來語、德語、義大利語、拉丁語和西班牙語。1515年7月,不到21歲的他已獲得牛津大學文學碩士的學位。之後他去劍橋大學繼續學習語言和神學,並擔任神學課程助教。

在劍橋期間,他結識了一批改教運動的同志。他們時常在當地的白馬客棧聚會,討論路德和宗教改革。在那裡,丁道爾為自己確定了一生的使命,那就是將聖經翻譯成通俗的英文版。他要讓英國的普羅大眾都可以用自己的母語閱讀聖經,他要讓農民不再需要支付幾個便士,僅僅為了請神父用拉丁語念一小段聖經。

1521年,丁道爾離開劍橋回到了他的出生地格洛斯特。他在約翰‧沃爾什爵士家擔任家庭教師,此外還為附近的教區和教堂服務。但很快地他的佈道便激起了教會的憤怒,並被禁止再佈道。

在那裡,丁道爾清楚地看到了很多神職人員對聖經輕視甚至無知。一次,丁道爾與一位博學的教士辯論,當談到教皇的權柄時,那位教士說:“我們寧可要教皇的法律,也不要神的律法。”丁道爾尖銳答道:“我蔑視教皇和他的一切法律。神若允許我活下去,要不了幾年,我會讓一個扶犁的小伙子比你更懂聖經。”

丁道爾不願再等了,他決定立刻開始著手翻譯聖經。他首先請求倫敦主教的支持。根據當時的英國法律,只要獲得主教許可,聖經翻譯就不犯法。但丁道爾的請求被拒絕了。

1524年4月,丁道爾從倫敦前往德國,從此他未能再回到自己的祖國。在德國丁道爾開始了他的新約聖經翻譯工作。1525年,丁道爾的英文版新約譯竣。當印刷工作在隆剛開始時,印刷廠遭到當局突襲,以致半途而廢。丁道爾只得帶上排印稿,沿萊茵河而下到達荷蘭的沃爾姆斯。

1526年初,6千本丁道爾英文版新約聖經終於印刷出版了。這批聖經至今只有3本存世。

由於在當時的英國,持有英文聖經是非法的,人們開始把被禁的新約拆散,藏在酒桶、油桶或布匹內挾帶入英國。這些散本進入英國後再被裝訂成冊,在黑市出售。

通俗英文版聖經的出現,就像穿透重重烏雲灑落在英格蘭大地的陽光。蒂莫西‧喬治充滿激情地寫道:“在這片土地上的黑暗角落,在這裡,在那裡,普通人秘密聚集在一起,來讀丁道爾的新約聖經。想像一下吧!他們在這樣的聚會中,第一次聽見用英文讀出聖經上的如下話語,會是一種怎樣的情景:‘神愛世人,甚至將祂的獨生子賜給他們,叫一切信祂的,不至滅亡,反得永生。神差祂的兒子降世,不是要定世人的罪,乃是要叫世人因祂得救。’”

教廷權力受到了巨大的挑戰。國王亨利八世發佈諭令禁止丁道爾的新約,倫敦主教則公開焚燒任何查獲的版本。但熊熊燃燒的烈火並沒有燒毀人民渴慕聖經的熱情,反而使英國改教運動更加如火如荼。

四、在烈火中騰飛的丁道爾

丁道爾的英文聖經源源不斷沿萊茵河順流而下,再從海路進入英國。主教用高價從市場上買下它們焚燒,但收購資金很快就回到丁道爾那裡,用以印刷更多的英文新約。宗教改革的思想在英國迅速蔓延傳播。

教廷和國王坐立不安,他們派出一批批鷹犬,去尋找藏匿在歐洲的丁道爾,企圖將他綁架回英國。

丁道爾小心翼翼,隱姓埋名四處躲藏,提防著英國特務突如其來的綁架,但他知道殉道的日子終將來臨。1528年,他在自己的第一部主要神學作品《邪惡瑪門的比喻》中寫道:“有人或許會問,我為何要如此辛苦地去做這份工作呢?他們反正要把它付之一炬。我的答案是,他們焚燒聖經,在我意料之中。他們所能做的,是有朝一日連我也予以焚燒,假若我來日殉道是出乎神的美意,我也從心裡順服。”

與此同時,他抓緊時間修訂英文版新約聖經,並著手舊約聖經的英文翻譯。他的工作進展迅速,似乎曙光就在不遠的前方。

可惜丁道爾沒能完成全部的舊約聖經翻譯便被捕了。一個被重金收買的奸細在安特衛普找到了丁道爾。1535年5月21日,在夜幕下,丁道爾被綁架到布魯塞爾近郊的菲爾福特城堡。

丁道爾在牢獄裡經受了16個月的折磨之後,於1536年10月6日被處死。一位教士幾天後如此寫道:

“囚犯被帶進來了,他還可以作最後的申訴,只要他願意放棄自己的信仰。丁道爾毫不動搖,……他嘴唇顫動著作了臨終禱告,慷慨激昂的禱告聲在刑場回蕩,‘主啊,請開啟英王的眼睛!’鄶子手從柱子後面用力將絞索繩下拽,……丁道爾被勒死了……軀體墜入熾熱的熊熊烈火中。” (註3)

五、丁道爾殉道後

丁道爾死了,但是英文聖經的翻譯和傳播已不可能停下了。

丁道爾的朋友邁爾斯‧科弗代爾將丁道爾尚剩不多的未譯舊約聖經章節翻譯成了英文,並於1535年在歐洲大陸出版了歷史上第一本完整英文版聖經。

1537年,約翰‧羅傑斯把丁道爾和科弗代爾的譯本合併,出版了歷史上第一本自原文翻譯的完整英文版聖經。

1539年,羅傑斯版本成了托馬斯‧克蘭夫大主教監督印行的大聖經版本。在亨利八世的命令下,這版聖經被放在每一個教堂內,任何想要讀的人都可以自由地去讀,而這正是丁道爾臨終時所禱告的。

1611年,欽定版聖經(King James Version)出版,其中有90%採用了丁道爾的譯本。

1952年,英文聖經修訂標準版(RSV版本)出版,其中有75%採用了丁道爾的譯本。

丁道爾生前沒有像路德一樣獲得同情教改之貴族的保護,教皇和英王的鷹犬一直像影子一樣跟隨他。他顛沛流離、四處躲藏、居無定所、終身未娶、沒有家人、也沒有神學博士頭銜。他被囚大牢,最後被殘忍處死,從某種角度上說,他似乎更像使徒保羅。

500多年過去了,歲月的流逝並未讓人們忘記他。人們將他的故事寫入不同版本的圖書和史冊中。1988年,近代神學家蒂莫西‧喬治在他著名的《改教家的神學思想》修訂本中,自路德、茲溫利、加爾文、西門之後,把丁道爾列為第五位歷史上最著名的改教家。2002年,丁道爾被公認為英國歷史上最具影響力的100位人物之一。(註4,5)

倘若丁道爾今日有知,他或許不會為這些認可而特別激動;但是,他一定會為世人可用YouVersion上的一千多種不同母語閱讀聖經而無比欣慰。蒙神恩典,英文版聖經至今依然是全世界排名第一的暢銷書。五旬節的彩雲彰顯了妙不可言的神蹟,而丁道爾是一位用生命採擷了一片彩雲給予人間的天使。他將永遠活在我們的心間,並且是每一個基督徒應學習的榜樣——為了主,完全無我地奉獻自己。

參考書:

(1)譯自David Daniell, William Tyndale, A Biograph Yale University Press, 1994。

(2)蒂莫西‧喬治(Timoth George),《改教家的神學思想》(Theology of the Reformers〉譯者:王麗,孫岱君。中國社會出版社 2009。

(3) 參考William J McRae ,A Book to Die for: A Practical Study Guide on How Our Bible Came to Us。Clements Publishing,2002。Prologue: William Tyndale—The Father of the English Bible  https://bible.org/seriespage/prologue-william-tyndale-father-english-bible

(4)參考   https://en.wikipedia.org/wiki/William_Tyndale

(5)約翰‧福克斯(John Foxe),《殉道史》(Foxe’s Book of Martyrs)譯者梁魯。 三聯書店2011。

作者1989 年自上海赴美讀MBA、CPA。曾多年在美任職高科技公司(美國政府合同商)財務總監和總經理。現為高科技公司CEO獨立諮詢師。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