勇敢的补锅匠:约翰·班扬的故事

《勇敢的補鍋匠:約翰·班揚的故事》——在鍋碗與牢房之間,走出一條「天路」

在兒童、青少年傳記中,我們常看到的是天才、名門之後、少年得志的傳奇。《勇敢的補鍋匠》講的卻是一個出身寒微的普通人——靠替人修補破鍋破盆謀生的約翰·班揚。也正因為「普通」,他的故事更容易讓今天的孩子對號入座:原來,被上帝使用,不一定要一開始就優秀耀眼。


一、從村裡「問題青年」到勇敢見證人

本書以說故事的方式,跟著班揚從童年一路走起:

  • 他來自鐵匠兼補鍋匠的家庭,家境貧窮,念書不多,很早就要幫父親幹活;
  • 年輕時脾氣火爆、愛說髒話、喜歡逞能,被村裡人視作「帶壞小孩的那種青年」;
  • 參軍、成家、生意起落、孩子夭折……種種打擊與困惑,讓他開始認真思考「人為什麼活著」。

在妻子和敬虔信徒的影響下,他在劇烈的良心掙扎中信主,逐漸從一個粗魯的補鍋匠,變成熱心傳講福音的平信徒講道者。然而,當時的政教環境並不寬容,不按官方規定的方式聚會、講道,就可能被視為違法。班揚因為堅持向百姓傳講真理,多次被捕,長時間被關押在監獄裡。

最動人的地方在這裡:

  • 牢房剝奪了他的自由,卻沒有掐滅他的盼望;
  • 他一面在獄中為家人擔憂,一面繼續安慰同囚的人,甚至開始提筆寫作;
  • 就是在這樣狹窄、潮濕、陰暗的監獄裡,慢慢誕生了後來影響世界的屬靈經典——《天路歷程》。

《勇敢的補鍋匠》用樸實卻生動的筆觸,把這一切寫得既緊張又溫柔,讓年輕讀者看見:偉大的作品往往不是在舒適的書房裡構思出來的,而是在眼淚和禱告中一點點雕刻出來的。


二、寫給青少年的「真實信仰課」

這本書最大的特色,是它並不是高高在上的「聖人傳記」,而是一堂堂很接地氣的「信仰課」:

  1. 誠實描寫軟弱
    班揚並非一出場就屬靈成熟。他會自責、懷疑,會為家人難過、為前途害怕,也會為自己曾犯的罪深深苦惱。書中沒有掩飾這些掙扎,反而讓人看見:信心不是沒有懼怕,而是在懼怕中仍學著把自己交給神。
  2. 把「勇敢」寫得很具體
    勇敢不是喊口號,而是一次次在選擇裡做出決定:
    • 是為了家人的生活而妥協沉默,還是繼續講道、可能再入獄?
    • 是只顧自己前途,還是願意為福音、為群羊付上代價?
      孩子讀到這裡,會意識到:所謂勇敢,其實藏在一個個看似普通的決定裡。
  3. 展現「神使用普通人」的圖畫
    班揚文化程度不高,職業也不體面,卻被神使用,寫出歷代信徒都受激勵的書。這對今天在成績、顏值、家境壓力之下的青少年,是一劑溫柔而堅固的安慰: 你的身份、出身、過去的錯,並不能限制神要在你身上所成就的事。

三、文學性與可讀性:不是「乾巴巴的傳記」

許多孩子一聽到「傳記」就打哈欠,但《勇敢的補鍋匠》讀起來更像一部有情節、有衝突、有轉折的歷史故事:

  • 文字簡潔流暢,沒有堆砌艱澀神學術語;
  • 章節短小,節奏分明,很適合晚上一次讀一兩章;
  • 關鍵場景——比如他在集市上講道、在監獄裡與女兒告別、在心靈黑夜中禱告——描寫細膩、有畫面感,讓人不自覺地代入。

對已經讀過(或將要讀)《天路歷程》的讀者,這本書也像是一把「鑰匙」,幫助你明白:為什麼《天路歷程》裡那條路那麼艱難?為什麼基督徒會一次次跌倒、又一次次重新站起?因為作者本人就是這樣走過來的。


四、給父母和老師的一點建議

1. 適讀年齡

  • 自主閱讀:建議約小六至國中;
  • 親子共讀:只要孩子對長篇故事有耐心,小學中年級開始,大人朗讀、孩子聽,也很合適。

2. 可以聊的話題
每讀完一小節,不妨問孩子幾句:

  • 「如果你是班揚,你會選擇繼續講道,還是為了家人放棄?」
  • 「面對不公或逼迫,你覺得什麼才是『勇敢』的做法?」
  • 「你有沒有也覺得自己『不夠好』,但仍然希望神使用你做一點事?」

這些問題會把故事從十七世紀的英格蘭,帶回到孩子今天的校園和家庭中,讓傳記不只是「歷史知識」,而是活生生的信仰與品格操練。


五、結語:在最卑微的工作裡,活出最崇高的呼召

《勇敢的補鍋匠》不是在告訴孩子:「你也要成為下一個班揚。」
它真正想傳遞的是:

即使你只是一個默默無聞的「補鍋匠」,
只要忠心走在神給你的那條路上,
平凡的一生,也能被恩典點亮,影響比你想像得更遠的人。

如果你正為孩子尋找一本既有故事張力,又能在輕聲細語中談論信仰、勇氣與呼召的書,《勇敢的補鍋匠:約翰·班揚的故事》會是書架上值得留下、反覆翻讀的一本。

发光人

這本《发光人》(原文書名 The Shine Man)是一部帶有濃厚聖誕色彩的兒童繪本故事書。

1. 基本資訊

  • 原作者:Mary Quattlebaum 瑪莉·郭德堡
  • 繪者:Tim Ladwig / 提姆·雷伟
  • 中文版譯者:劉清彥(繁/簡體版皆可見他的翻譯)
  • 中文版出版社:道聲出版社(繁體)、四川美術出版社等(簡體)

作者簡介

瑪莉.郭德堡(Mary Quattlebaum),美國知名的童書作家,創作了許多膾炙人口的童書,其中包括《Jackson Jones and the Puddle of thorns》 和《Underground Train》。她父親在美國經濟大蕭條時期的童年故事,激發她寫下《發光人》這個故事。瑪麗經常為《華盛頓郵報》撰稿,同時在華盛頓特區當地教授寫作課程。目前與先生和女兒定居華盛頓特區。

繪者簡介

提姆.雷偉(Tim Ladwig),美國知名的插畫家,創作了許多得獎的圖畫書,其中包括《What Does The Sky Say?》、《Silent Night》、《The Lord’S prayer》和《Psalm Twenty-Three》。提姆目前與家人定居在堪薩斯州維齊塔市。

譯者簡介

劉清彥從小最愛的節日就是聖誕節,喜歡這個節日充滿溫暖、愛和分享的精神與普天同慶的歡愉氣氛。收藏了近百本聖誕節主題圖畫書,把自己目前最愛的兩本×《古強森的聖誕奇蹟》和《發光人》──貢獻出來,不僅翻譯文字,還用聲音說給大小朋友聽,希望每個人都能感受和體驗聖誕節的真諦。

2. 故事大意

故事背景放在 1932 年經濟大蕭條時期的美國

主角是窮苦的擦鞋匠 賴瑞,因為他能把最破、最髒的鞋子擦得「閃閃發光」,大家叫他「發光人」。然而那年聖誕節,街上人人拮据,連五分錢擦鞋都不捨得花,他在寒風中等了一整天,生意慘淡。

這時,一個穿著破鞋、沒有禦寒衣物的小男孩停在他面前。賴瑞心中起了憐憫,把自己僅有的帽子、圍巾甚至暖和的衣服送給孩子,還為他擦亮鞋子。就在他低頭工作的那一刻,一道柔和的光從鞋面反射出來——賴瑞恍然發現,眼前這位貧窮的男孩,其實正是那位「天國的孩子」。真正的 發光人,不是他自己,而是耶穌。

整個故事用一個普通小人物的經歷,去表達:在一無所有的艱苦年代,真正照亮世界的是恩慈、分享與捨己的愛。

3. 主題與特色

  1. 聖誕真義的隱喻故事
    不聚焦在聖誕老人、禮物堆,而是聚焦在貧窮、孤單的人身上,用「給出僅有的一點點」來解釋什麼是聖誕的恩典與降生的意義。
  2. 給予與被給予
    賴瑞以為自己是在幫助孩子,其實在給予的過程中,他反而先被光照亮、被改變——讓孩子看到:施比受更為有福,但施與受的人都會被愛改變。
  3. 畫面有年代感又很溫暖
    插圖呈現 1930 年代街頭景象:昏黃街燈、破舊建築、厚重衣物,但畫面裡總有柔和的光,對比著黑暗與希望。

4. 適合的讀者與用途

  • 年齡建議
    • 親子共讀:4–8 歲;
    • 自主閱讀:小學中低年級。
  • 適合場合
    • 聖誕、兒童崇拜信息引入;
    • 家庭聖誕節靈修/睡前故事;
    • 學校品格教育主題(分享、關懷、同理心)。

簡單說:

《发光人》是一個在最黑冷的年代,仍然講述光、盼望與愛的聖誕故事。
它提醒孩子——也提醒我們大人——真正的「發光」,不是耀眼成功,而是在別人最需要時,願意伸出手、分享自己僅有的一點點。

「骯髒的鞋子,灰暗的鞋子,來這裡擦一擦,保證閃閃發光。」賴瑞大叫。但是,在1932年的聖誕節,大家都很窮,窮到沒有人願意花五分錢擦鞋子。賴瑞等啊等,看啊看,眼睛盯著人行道上那些從他面前匆匆走過的鞋子。可是沒有鞋子停下來。只有一雙停下來。一雙破破爛爛的……
發光人事個聖誕節的故事,一個令人深深感動的聖誕故事,一個描述恩慈和給與的故事──即使在那個一無所有的艱苦年代。


《發光人》如同所有的聖誕故事情節一樣,敘述貧困而艱苦的年代裡,發生在一些社會底層的小人物間,充滿真情流露的故事。在深冬寒夜裡,透過故事的主角,將希望與溫暖散佈在社會的各個角落,不正是聖誕節的真諦嗎?
在充滿物慾的今天,社會上人與人之間的情感聯繫,幾乎完?建立在物質的交換條件之下。價值的扭曲,習以為常,人際間的疏離與漠不關心,也正一點一滴的腐蝕人性的本質。
在背離戰爭與生活貧困的年代,孩子們已難體會出飢渴與死亡的恐懼,更難理解聖誕禮物所帶來的溫暖與心靈撫慰的真正含意。《發光人》的故事,以美國經濟大蕭條的時代為背景,提供我們一個值得深層思考的另類生命故事。

Hide pictu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