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本《发光人》(原文書名 The Shine Man)是一部帶有濃厚聖誕色彩的兒童繪本故事書。
1. 基本資訊
- 原作者:Mary Quattlebaum 瑪莉·郭德堡
- 繪者:Tim Ladwig / 提姆·雷伟
- 中文版譯者:劉清彥(繁/簡體版皆可見他的翻譯)
- 中文版出版社:道聲出版社(繁體)、四川美術出版社等(簡體)
作者簡介
瑪莉.郭德堡(Mary Quattlebaum),美國知名的童書作家,創作了許多膾炙人口的童書,其中包括《Jackson Jones and the Puddle of thorns》 和《Underground Train》。她父親在美國經濟大蕭條時期的童年故事,激發她寫下《發光人》這個故事。瑪麗經常為《華盛頓郵報》撰稿,同時在華盛頓特區當地教授寫作課程。目前與先生和女兒定居華盛頓特區。
繪者簡介
提姆.雷偉(Tim Ladwig),美國知名的插畫家,創作了許多得獎的圖畫書,其中包括《What Does The Sky Say?》、《Silent Night》、《The Lord’S prayer》和《Psalm Twenty-Three》。提姆目前與家人定居在堪薩斯州維齊塔市。
譯者簡介
劉清彥從小最愛的節日就是聖誕節,喜歡這個節日充滿溫暖、愛和分享的精神與普天同慶的歡愉氣氛。收藏了近百本聖誕節主題圖畫書,把自己目前最愛的兩本×《古強森的聖誕奇蹟》和《發光人》──貢獻出來,不僅翻譯文字,還用聲音說給大小朋友聽,希望每個人都能感受和體驗聖誕節的真諦。
2. 故事大意
故事背景放在 1932 年經濟大蕭條時期的美國。
主角是窮苦的擦鞋匠 賴瑞,因為他能把最破、最髒的鞋子擦得「閃閃發光」,大家叫他「發光人」。然而那年聖誕節,街上人人拮据,連五分錢擦鞋都不捨得花,他在寒風中等了一整天,生意慘淡。
這時,一個穿著破鞋、沒有禦寒衣物的小男孩停在他面前。賴瑞心中起了憐憫,把自己僅有的帽子、圍巾甚至暖和的衣服送給孩子,還為他擦亮鞋子。就在他低頭工作的那一刻,一道柔和的光從鞋面反射出來——賴瑞恍然發現,眼前這位貧窮的男孩,其實正是那位「天國的孩子」。真正的 發光人,不是他自己,而是耶穌。
整個故事用一個普通小人物的經歷,去表達:在一無所有的艱苦年代,真正照亮世界的是恩慈、分享與捨己的愛。
3. 主題與特色
- 聖誕真義的隱喻故事:
不聚焦在聖誕老人、禮物堆,而是聚焦在貧窮、孤單的人身上,用「給出僅有的一點點」來解釋什麼是聖誕的恩典與降生的意義。 - 給予與被給予:
賴瑞以為自己是在幫助孩子,其實在給予的過程中,他反而先被光照亮、被改變——讓孩子看到:施比受更為有福,但施與受的人都會被愛改變。 - 畫面有年代感又很溫暖:
插圖呈現 1930 年代街頭景象:昏黃街燈、破舊建築、厚重衣物,但畫面裡總有柔和的光,對比著黑暗與希望。
4. 適合的讀者與用途
- 年齡建議:
- 親子共讀:4–8 歲;
- 自主閱讀:小學中低年級。
- 適合場合:
- 聖誕、兒童崇拜信息引入;
- 家庭聖誕節靈修/睡前故事;
- 學校品格教育主題(分享、關懷、同理心)。
簡單說:
《发光人》是一個在最黑冷的年代,仍然講述光、盼望與愛的聖誕故事。
它提醒孩子——也提醒我們大人——真正的「發光」,不是耀眼成功,而是在別人最需要時,願意伸出手、分享自己僅有的一點點。
「骯髒的鞋子,灰暗的鞋子,來這裡擦一擦,保證閃閃發光。」賴瑞大叫。但是,在1932年的聖誕節,大家都很窮,窮到沒有人願意花五分錢擦鞋子。賴瑞等啊等,看啊看,眼睛盯著人行道上那些從他面前匆匆走過的鞋子。可是沒有鞋子停下來。只有一雙停下來。一雙破破爛爛的……
發光人事個聖誕節的故事,一個令人深深感動的聖誕故事,一個描述恩慈和給與的故事──即使在那個一無所有的艱苦年代。
《發光人》如同所有的聖誕故事情節一樣,敘述貧困而艱苦的年代裡,發生在一些社會底層的小人物間,充滿真情流露的故事。在深冬寒夜裡,透過故事的主角,將希望與溫暖散佈在社會的各個角落,不正是聖誕節的真諦嗎?
在充滿物慾的今天,社會上人與人之間的情感聯繫,幾乎完?建立在物質的交換條件之下。價值的扭曲,習以為常,人際間的疏離與漠不關心,也正一點一滴的腐蝕人性的本質。
在背離戰爭與生活貧困的年代,孩子們已難體會出飢渴與死亡的恐懼,更難理解聖誕禮物所帶來的溫暖與心靈撫慰的真正含意。《發光人》的故事,以美國經濟大蕭條的時代為背景,提供我們一個值得深層思考的另類生命故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