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演: 罗伯特·怀斯
编剧: 乔治·胡达勒克 / 霍华德·林赛 / 拉塞尔·克劳斯 / 恩斯特·莱赫曼 / 玛丽亚·冯·特拉普
主演: 朱莉·安德鲁斯 / 克里斯托弗·普卢默 / 埃琳诺·帕克 / 理查德·海顿 / 佩吉·伍德 / 更多…
类型: 剧情 / 爱情 / 歌舞 / 传记
制片国家/地区: 美国
语言: 英语 / 德语
上映日期: 1965-03-02(美国)
片长: 174分钟
又名: 仙乐飘飘处处闻(港) / 真善美(台) / 一个叛逆修女的故事
IMDb: tt0059742
選這部影片的原因是看到現場版的舞台劇後,深知很多弟兄姊妹為了來這裡把福音帶給大陸的孩子們而付出的心血,因為整場演出都是指向耶穌基督,十字架的大能讓我們能夠為主而活。
《音樂之聲》(英文:The Sound of Music)是一部改編自瑪莉亞·馮·崔普(Maria von Trapp)的著作《崔普家庭演唱團》(The Story of the Trapp Family Singers)的戲劇作品,最初以音樂劇的形式於百老匯上演,之後被改編成電影,位居北美影史票房第三名,同時也是史上最賣座的歌舞片。
本劇描述阿爾卑斯山上某處修道院裡的一位實習修女到崔普家擔任教職,然後從贏得孩童們的心,到與單身的男主人相愛、結婚並組家庭樂團,最後又有驚無險的逃離納粹魔掌的故事。其中,該劇的許多歌曲,如《Do-Re-Mi》、《孤獨的牧羊人》、《雪絨花》、《My Favorite Things》傳唱至世界各地,並被翻唱成各國語言版本。
創作起源
《音樂之聲》的創作靈感源自於瑪莉亞馮崔普的真人真事:瑪莉亞馮崔普生於阿爾卑斯山一帶,原本在本篤會的儂柏格修道院(Nonnberg)擔任實習修女,1926年因健康問題,被院長送到蓋爾·馮·崔普爵士(Georg Ritter von Trapp)家修養,兼任爵士長女的看護。之後瑪莉莉亞與爵士兩人墜入情網,於1927年結為連理,兩人並生有兩女一男。
1930年代受到經濟恐慌影響,爵士幾乎失去了所有財產。於是他和瑪莉亞帶領七個孩子組成樂團進行職業演唱,並於1936年薩爾斯堡音樂節上贏得首獎。 1938年納粹德國與奧地利合併,爵士拒絕了納粹的徵召令。為了躲避追捕,他們以露營的名義搭乘火車穿越阿爾卑斯山來到義大利,從此展開全歐洲的巡迴表演。 1939年他們移居美國後,不但將演唱事業開拓至世界各地,也在自家的「一心」(Cor Unum)牧場舉辦各種音樂營隊。
1956年,崔普家庭歌手正式解散,瑪莉亞‧馮‧崔普出版了第一本書《崔普家庭合唱團》。不久,該著作被改編成德國電影《崔普家庭》(Die Trapp Familie),並在歐洲引起轟動。
登上百老匯
43歲的電影導演文森唐納修將這個故事介紹給百老匯夫妻檔:製作人理查哈勒岱(Richard Halliday)和女演員瑪莉瑪汀(Mary Martin)。兩夫妻對這故事十分有興趣,便開始試圖與瑪莉亞本人聯絡,並取得她的支持(雖然之前受到律師的欺騙,她已經失去了故事的版權)。當時,篤信天主教的瑪莉亞正與親生的三個孩子在新幾內亞傳教,對於哈岱森信裡的提議完全沒有興趣。直到有次瑪莉亞返回美國時,在百老匯觀賞瑪莉·瑪汀演出的《飛燕金槍》(Annie get your gun)後對其演出大為讚賞,從此大力支持這個創作計畫,而瑪莉也同意將演出所得的37.5%收入無償捐給瑪莉亞。於是,從德國電影公司那裡取得版權後,他們開始計畫重新創作一部全新的音樂劇。
劇情架構
劇情
《真善美》的劇情可分成三個轉折,鋪陳瑪莉亞的故事,描述她在修道院實習,來到崔普家庭,然後與後者一同逃離納粹掌控。雖然每個階段出現的人物,但劇情的主軸仍是「音樂」——善於歌唱的瑪莉亞,透過音樂教化崔普家的孩子,最後感動了上校的心,終得美滿姻緣,並證明音樂永能感化人心。
瑪莉亞是阿爾卑斯山上一所修道院的實習修女。有別於其他修女,天真爛漫的她老是不遵守院裡的作息,偷偷跑到山頭外嬉戲、歌唱。有一天,大家禱告時,又發現瑪莉亞遲到了──原來她剛在外頭忘情歌唱,直到鐘聲響起才匆匆回來。
受夠瑪莉亞的幾位修女來到院長辦公室,決定好好討論瑪莉亞的問題。大家你一言我一句,伴隨著辦公室外瑪莉亞闖禍的尖叫,漫長的討論後終於在院長的主持下得出結論….。於是瑪莉亞被召入院長辦公室內,和院長談論她的未來:慈悲的院長看出這兒終究不是她的居身之所,決定讓她下山,到一戶向修道院請求家庭教師許久的人家擔任老師。
對未來充滿徬徨和不安感的瑪莉亞提著行李,一路憂心忡忡地趕到這戶人家;在她眼前的是棟包含美麗庭園的巨大豪廈,而房子的主人則是崔普家的核心人物-前奧匈帝國海軍的蓋爾·馮·崔普上校以及他與前妻生的七名子女,其中最大的麗莎16歲,最小的葛莉泰才5歲。由於沒有母親,身兼母職的上校以嚴格的軍事化方式教育孩子,可瑪莉亞來臨後卻改變了整個家…;他教這些孩子唱歌,帶他們嬉戲,並教這些孩子演布偶戲等才藝,因此博得孩子們的喜愛。但另一方面,這些事逐漸傳到忙碌的上校耳中,卻多少令他有些不快。
其實,上校雖然離家如此久,但不全是為了公務:他和維也納的愛莎女伯爵已經交往了一段時間,兩人的發展也快步入紅毯。而另一方面,上校的大女兒卻愛上了納粹的小傳令兵勞夫,因此常背著上校溜出來私會。這一切,卻因瑪莉亞的影響力而逐漸改變。
終於,上校帶著愛莎女伯爵回來了。他要「驗收」瑪莉亞幾個月來的成果,以及證實些傳言。結果他差點被孩子們的「惡行」氣昏:爬樹、游泳、穿不要的窗簾作成地衣服以及瑪莉亞的頂撞之詞。結果兩人大吵一架,瑪莉亞被上校趕出了門。但就在她將離去時,孩子們唱起了《音樂之聲》,優美的歌聲感動了冷酷的上校,使他以優美的歌聲附合而唱。於是,瑪莉亞留下來了,並帶領孩子一同準備下崔普宅邸將在下週舉辦的舞會。
舞會準備的十分成功,瑪莉亞與上校間的關係也迅速升溫。孩子的表演贏得賓客的喝采,但舞會一結束瑪莉亞迫不及待的跑回修道院。回到院裡的瑪莉亞像變了人似,整天不發一語卻只顧禱告。直到有一天,她終於告訴瑪格麗特修女想早日成為正式修女的心願:因為她發現她已不知不覺愛上崔普上校了。為了躲避這一切,她決心成為一位虔誠的修女。但在院長循循善誘下,瑪莉亞終於理解自己的夢想不該躲避,而應坦然面對。於是瑪莉亞又回到了崔普家。這時,少了瑪莉亞的崔普家卻陷入愁雲慘淡中,不但孩子們想念瑪莉亞,上校的心也迷上著她。瑪莉亞回來後,不但孩子們高興起來了,同上校居住的愛莎女伯爵也發現自己挽不住情人的心,自己退出這有點曖昧的三角關係。不久,上校向瑪莉亞求婚,而她也坦然接受了這段如夢似幻的愛情。
步入禮堂後,瑪莉亞與崔普一家人共度歡樂的家庭時光,同時也積極準備音樂節的表演節目。但同時,納粹的魔掌也逐漸深向這家人:納粹德國合併奧地利後,開始吸收奧國軍人加入納粹陣營,忠勇愛國的崔普上校自然也是納粹亟欲招募的人才。無奈崔普上校堅決不肯點頭,納粹只好用盡各種手法,包含威脅利誘,強拉上校入營。於是上校和瑪莉亞開始繪製秘密流亡瑞士的潛逃計畫…
音樂節會場上,大家的表現都很精采,但崔普家庭優美的歌唱卻廣受大家歡迎。在觀眾的掌聲中,崔普全家緩緩消失在舞台上……經過一番後,比賽結果揭曉:崔普家順利拿下冠軍,但領獎時卻遲遲不見他們出現:原來,在上校的朋友麥斯精心安排之下,瑪莉亞和上校帶著七個孩子已在逃離的路途中。他們在修女的掩護下,躲過了納粹黨人的搜索,最後在修女們的祝福中,朝著自由的山頭緩緩行進……
From: https://zh.wikipedia.org/zh-hans/%E9%9F%B3%E4%B9%90%E4%B9%8B%E5%A3%B0
現場版,英文字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