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弗所考古博物馆和阿耳忒彌斯神廟(亚底米神庙)- Temple of Artemis

以弗所考古博物馆裡面放著亚底米神庙裡的阿爾忒彌斯女神,所以兩個放一起介紹。

阿爾忒彌斯神廟之所以被列為古代世界七大奇蹟之一,是因為它在規模、藝術與宗教地位上都達到了古代世界的巔峰,但最後還是只剩殘垣。

一、背景:以弗所與亞底米崇拜的盛行

地點:以弗所(Ephesus),位於今日土耳其西部塞爾丘克(Selçuk),當時是羅馬亞細亞省的首府與港口大城
宗教中心:城中最重要的地標就是亞底米神廟(Temple of Artemis),她是以弗所人的守護女神。

🌙 「亞底米」即希臘神話中的Artemis(阿耳忒彌斯),羅馬神話中稱作 Diana(黛安娜)
她被視為狩獵、月亮與生育之神,但在以弗所當地信仰中,形象偏向「母神」與「豐饒女神」,帶有東方女神崇拜的色彩。

神廟是當地:

  • 宗教中心:全亞細亞的人前來朝聖;
  • 經濟支柱:販售偶像與祭品是重要產業;
  • 避難所:神廟區域被視為神聖,罪犯可暫時躲避懲罰;
  • 城市榮耀象徵:以弗所人以「亞底米城」為榮。

二、保羅的到來與福音的衝突(《使徒行傳》第19章)

約主後54年左右,使徒保羅(Paul)在第三次宣教旅程中來到以弗所,停留了約三年(《徒19:8, 10》)。

(1)保羅的傳道

  • 他在會堂與學校中教導許多人,使不少人信主;
  • 有許多行邪術的人悔改,燒掉他們的魔法書(《徒19:19》);
  • 這使得當地的異教信仰與經濟利益受到嚴重衝擊。

(2)偶像匠人發難

當地有一位銀匠,名叫底米丟(Demetrius),他製造小型的亞底米神像販售給朝聖者。
他召集同行抗議說:

「保羅說人手所作的不是神,這使我們的生意要敗落,連亞底米的廟也要被人藐視,全亞細亞和天下所敬拜的大女神亞底米的威榮也要消滅了!」
——《使徒行傳 19:26–27》


三、暴動與群眾的狂熱(以弗所暴動)

這場商業利益與宗教熱情結合的抗議引發了城市暴動

  • 群眾湧入劇場,大聲喊著: 「大哉!以弗所人的亞底米!」(Great is Artemis of the Ephesians!)
    ——《徒19:28》
  • 保羅想進去對群眾講話,被門徒勸阻;
  • 城裡一片混亂,許多人甚至不知道自己為何聚集;
  • 最後由**城裡的書記官(市政長官)**出面安撫,說: 「以弗所人啊,誰不知道以弗所的城是看守大亞底米的廟和從天降下來的像呢?」
    ——《徒19:35》
    並警告若繼續騷動,會被羅馬官員追究責任。

暴動遂漸平息,保羅也在不久後離開以弗所。


四、事件的意義與後續

✝️ 1. 信仰的對立

這是早期基督教與異教經濟與信仰體制的第一次正面衝突之一
保羅的信息挑戰了整個城市的宗教核心:

「人手所造的不是神」——觸動了製偶像者的利益與信仰根基。

🏛️ 2. 神廟象徵的衰落

雖然亞底米神廟在當時仍屹立不搖,但這場事件預示著它的信仰體系逐漸被福音取代
到了4世紀,基督教成為羅馬帝國國教,神廟被廢棄,石材後來被拆作其他建築用途(包括聖約翰大教堂)。

🕊️ 3. 歷史的見證

今日在塞爾丘克(Selçuk)仍可見神廟遺址,只剩一根重建的石柱。
不遠處則有聖約翰教堂聖母瑪利亞之屋——象徵著信仰的轉變:

從亞底米的月神崇拜,轉向敬拜創造天地的真神。


五、時間線簡表

時間事件意義
約前550年克羅伊斯資助重建阿耳忒彌斯神廟古代世界七大奇蹟之一
公元前356年赫羅斯特拉圖斯縱火焚毀希臘文化中「惡名求名」的典故
公元前323年左右亞歷山大大帝時期重建更宏偉版本完成
公元54–57年保羅在以弗所傳道,《徒19》記載暴動聖經與神廟直接關聯事件
公元262年哥特人入侵摧毀神廟實體毀滅
公元4–5世紀基督教成為國教,以弗所成信仰中心信仰轉型象徵

以下文字根據阿耳忒彌斯神廟豎著的牌子介紹翻譯而來:

阿耳忒彌斯神殿是位於以弗所最重要的聖地。宏偉的阿耳忒彌斯神殿曾被譽為世界七大奇蹟之一。該遺址出土的最古老文物可追溯至西元前14/13世紀,並已證實曾是邁錫尼陶器中心。現存最古老的建築遺跡是一座建於西元前1680/650年的神殿結構(圍牆),位於聖地中心,朝西,四周環繞著柱廊(圖1,藍色;圖2)。這座圍牆已被封閉起來以作保護,它是現存最古老的被柱廊環繞的希臘神廟。最早的神廟規模較小,僅13.5米×8.5米,由石牆和4×8根立於石基上的木柱構成。神廟內部,一座長方形的祭壇華蓋(baldachin)被六根柱子環繞,其年代可能可以追溯到鐵器時代早期(公元前11世紀末),華蓋上曾矗立著一尊祭祀雕像,很可能是木製的。大約在西元 10.570 年,第一座擁有兩排大理石柱的大型神殿(雙柱神殿)開始建造。

這棟建築寬近60米,長超過100米。它可能擁有106根柱子,其中許多柱子都裝飾有浮雕。這座神殿由克羅伊索斯國王建造(因此得名「克羅伊索斯神殿」)。神廟的圍牆內有一個露天庭院(sekos),庭院內有一座小型神廟式建築,用於供奉神像。只有柱廳的屋頂裝飾有蓋森形簷壁。在克羅伊索斯神殿西側,有一座33公尺×16公尺的建築,很可能曾被用作祭壇,與神殿呈直角。這棟建築如今僅存由石灰質泥灰岩板構成的地基,以及上下兩層的一些大理石塊。

根據史料記載,西元前10世紀356年,一位名叫赫羅斯特拉托斯的人在斯泰倫唐古神廟被獻祭,這一說法源自於古代文獻。隨後,一座新的神廟開始建造,其年代可追溯至古典晚期。新神殿複製了前者所有重要的結構元素,唯獨缺少了裝飾有人物圖案的屋簷(西瑪)。這座新神廟可能擁有127根柱子,高18.40米,並建於一個高高的階梯式地基之上(比前者高2.70米)。內部的樓梯可以通往前者所在的樓層。這座神廟的祭壇位於發掘區域的西側邊緣,由一個鋪砌的庭院和一塊石板圍成。 1973年,考古學家對這座神廟進行了建築測試,測試對象為不同柱子的鼓座。

實驗是在古典晚期神廟的原柱基上進行的。

克羅伊斯神殿的基座已找到。原有的柱子已重建。

它們大約高出4米。阿爾忒彌斯神殿在古典時代晚期進行了翻修,很可能被用作教堂。這段時期建築的唯一遺跡是嵌在神廟庭院內牆上的兩排巨大的砂漿砌築的石柱。

1.0 680/650,C神廟(深棕色)約1.0.600)古風時期雙耳人柱 10.570 古典晚期雙耳人柱和阿富祭壇(黑色):1.0.356

阿爾忒彌斯神殿與翼樓 斯托布拉克斯卡爾雙翼 阿爾忒彌斯神殿建造順序(藍色):約西元前680/650年 C神殿(深棕色):約西元前600年 古風雙翼樓(克羅伊索斯神殿)與祭壇雙翼及庭院祭壇(黑色):西元前356年之後。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