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羅- 圣色尔爵巴克斯教堂/ 阿布塞爾格教堂 Saints Sergius and Bacchus Church/ Abu Serga Church

歷史背景

  • 教堂位於埃及開羅地區的古羅馬堡壘舊址(Babylon Fortress,舊開羅)內。
  • 它以兩位殉道聖人 Saint Sergius 與 Saint Bacchus 命名,兩人皆為4世紀羅馬東部軍官,因信仰基督教而遭酷刑殉道。
  • 關於教堂的建造年代有爭議:有學者主張大約建於4至5世紀,亦有意見認為其現存結構可能為17世紀修建。
  • 傳統上認為,這裡就是 瑪利亞 Mary (Mother of Jesus)、約瑟 Joseph of Nazareth 與嬰兒耶穌 Jesus Christ 在其逃往埃及途中的休息地點之一。

建築與藝術特色

  • 教堂採傳統三殿式(中殿 + 側殿)長廊布局,為典型早期科普特(Coptic)教堂樣式。
  • 地下有一個「洞穴」(crypt)或地下室,據稱即是聖家(Holy Family)停留之處。此洞穴有時因為尼羅河水位高而潮濕或淹水。
  • 內部可見古老木雕、象牙、拜占庭風格的宗教畫像、圓頂與壁畫。
  • 雖多次重修,但仍被視為舊開羅區極具代表性的教堂之一。

宗教與文化意義

  • 教堂在科普特教會中佔有重要地位:許多教宗選舉儀式曾在此舉行。
  • 作為聖家逃埃及行程中的紀念地,該地對遊客與信徒兼具宗教與歷史吸引力。
  • 位於多宗教並存的舊開羅區,見證基督教、猶太教與伊斯蘭教長期共存的文化景象。

順便科普下這個教堂是科普特教堂,屬於東方正統分支。

🗂️ 四大分支的重點比較

分支起源時間主要地區特點
天主教1世紀 → 羅馬傳統全球最大宗派、教宗制度、聖禮七項
東正教1054 東西教會大分裂希臘、俄羅斯、東歐、中東拜占庭禮、主教自治、強調傳統
東方正統(科普特屬於此)451 迦克墩會議分裂埃及、敘利亞、埃塞俄比亞、亞美尼亞不接受迦克墩會議、古老禮儀
新教(華人多稱基督教)16世紀宗教改革歐洲、北美、華人地區較重視聖經與個人信仰、教派多元

🟨 補充:東正教 vs 東方正統(科普特)的差別

很多人會搞混,最重要的差異是:

🔹 東正教 Eastern Orthodox

  • 接受 迦克墩大公會議(451 AD)
  • 代表:希臘正教、俄羅斯正教、塞爾維亞正教等
  • 禮儀語言:希臘語、斯拉夫語

🔹 東方正統 Oriental Orthodox

  • 不接受迦克墩大公會議
  • 代表:科普特正教(埃及)、敘利亞正教、亞美尼亞教會、埃塞俄比亞教會
  • 禮儀語言:科普特語、吉茲語、敘利亞語

🕊️ 迦克墩大公會議(451 AD)主要在討論什麼?

🔑 核心主題:耶穌基督的本性(神性與人性如何同時存在?)

這場會議想回答一個關鍵問題:

耶穌是神?是人?還是又神又人?兩者怎麼結合?

不同理解 → 造成巨大分歧 → 最終導致基督宗教分裂成三大傳統。


🧩 會議的主要結論(最重要一句)

耶穌基督只有一位位格(One person),具有「完全的神性」和「完全的人性」,兩性不混亂、不改變、不分割、不分離。

這叫:
📍 二性一位論(Dyophysitism)
👉 被天主教與東正教接受
👉 成為日後的主流基督教教義


🟥 誰不接受?(這就是分裂的原因)

東方正統教會(Oriental Orthodox)不接受

包括:

  • 科普特正教(埃及)
  • 敘利亞正教
  • 亞美尼亞教會
  • 埃塞俄比亞/厄立特里亞正教

他們認為:

耶穌是一個本性(神人合一的本性),不是兩個本性。

這叫:
📍 一性論(Miaphysitism)
(注意:不是異端的「單一性論 Monophysitism」)

他們怕「二性」會讓人以為耶穌像兩個人合體,因此不同意迦克墩定義。


📌 所以分裂點其實只有一個:

👉 是「一性」還是「二性」?

教派耶穌的本性
天主教二性:完全神+完全人
東正教二性:完全神+完全人
東方正統(科普特)一性:神人合一
新教(後來出現)跟隨天主教/東正教的二性論

🔔 你注意到了嗎?
科普特教會(你在開羅看到的)就是因為不接受這次會議而自成一派。


✨ 為什麼今天還重要?

因為這場會議造成三大傳統:

1️⃣ 接受迦克墩 →

天主教、東正教、新教(後來)

2️⃣ 不接受迦克墩 →

科普特正教、亞美尼亞教會、敘利亞雅各教會等(東方正統)

所以你在埃及、敘利亞、亞美尼亞看到的教堂,就是這條分支。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

Hide picture